- 唐星,蔡玉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氟哌酸的含量,研究了健康人口服丙磺舒和氟哌酸后氟哌酸的药物动力学变化。实验结果发现丙磺舒能抑制氟哌酸的肾排泄,但对血药水平没有影响,半衰期亦无变化。
1991年01期 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 胡成久,周晓燕,顾学裘,夏东亚
本文考察了沉淀荧光法测定组织中喜树碱浓度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沉淀荧光法测定组织中喜树碱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且该法的选择性较好;灵敏度较高。用沉淀荧光法测定静脉注射给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静注给药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A-CPT-p1)后,其血药浓度时间过程符合三隔室开放模型,其α、β、γ相的半衰期分别为9.0,66.0及644min;V_(?),Vd分别为4.4296×10~(-2)及0.2508L;AUC及CJ分别为19474μg·min/ml及2.70×10~(-4)l/min;MRT为22.8h.
1991年01期 4-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1 ] - 王晓波,岳平,邢山闽,朱桂芝,兰学山,周改先
本文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氮酮(Azone,A)对酮康唑(Ketoconazole,KCZ)的透皮吸收作用,证明24h时,3%A可使KCZ的透皮吸收率增加2.85倍。同时用抛物线拟合法建立了不同时间下A浓度对KCZ透皮吸收率的数学模型,用此模型准确求得了A对KCZ透皮吸收的最佳用量为2.56%±0.335%.此研究对制订外用KCZ制剂处方中A的最佳用量奠定了基础。
1991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1 ] - 韩继洪,苏德森
本文对抗癌药物FT-207脂肪乳剂的制备及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乳剂物理稳定性新的评价方法。考查了乳化剂浓度、HLB值、FT-207浓度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剂的粒度分布及乳剂的电位等物理性质。研究得到精制豆油乳化所需最佳HLB值为15.4,乳剂中分散液滴的平均粒径为1.0μm.
1991年01期 14-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89 ] - 李健,姚庆祥,奚绍祁
本文拟定了一条新的1-环丙基氟吡酮酸类抗菌剂重要中间体1-环丙基-6-氟-7-氯吡酮-3-羧酸合成路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打通了路线,各步中间体由IR、~1HNMR鉴定了结构,为该类抗菌剂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简捷的方法。
1991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马金石,阎芳,王昌琦,陈金华
胆绿素在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甲醇溶液中,可以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黄色加成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吸收光谱等鉴定,它的结构为10-磺酸钠胆红素。它具有与胆红素完全不同的性质。
1991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赵临襄,姚庆祥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16个三嗪青霉素(BL-P1908)衍生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gp),初步探讨了油水分配系数与抗菌活性之间的关系。
1991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胡良才,李冰,陈翠萍
本实验在广泛pH范围内对蝮蛇抗栓酶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pH时的速率常数,得到不同pH时的分解活化能及不同温度下的稳定pH值。活化能数值在pH为6.00及7.60时出现极大值,而不同温度下的两个最稳定(pH)m恰恰落在这两个pH范围内。
1991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崔承彬,姚新生,陈英杰,手塚康弘,菊池徹
应用~1H—~(13)C co(?)y,~1H—~(13)C long(?)ange cosy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文冠木中具有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的5种黄酮类成分的~1H—及~(13)C—NMR信号做了明确归属。
1991年01期 36-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20 ] - 刘世庆,袁波,刘红
本文将多元逐步回归用于分光光度分析中多组分混合物组分数的确定和含量测定.着重介绍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和基本计算。本文用人工合成多组分混合物测得的吸收度数据,以浓度为已知量,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各组分在各波长点的吸收系数代替纯组分测定换算的吸收系数,以复方阿斯匹林片为样品进行逐步回归,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1991年01期 39-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张玉琴,徐俭,邹秀云,张敬宝,于净
本文介绍了岭回归分析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中两个组分含量的原理。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快速、准确。扑热息痛和咖啡因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100.7%和99.4~100.5%,变异系数分别为0.25%和0.39%.
1991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张清民,王鹏,顾学裘
本文采用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喜树碱多相脂质体中喜树碱的含量。安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0.3%.实验可以在单光束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本方法是测喜树碱含量的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1991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1 ] - 王玺,罗旭
本文介绍在化学分析中逸出值检验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检验。用BASIC语言编写了格拉布斯(Grubbs)准则、狄克逊(Dixon)法、Q检验法、肖维纳(Chauvenet)准则和R/S法检验程。
1991年01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5 ] - 王素贤,华会明,吴立军,李铣,朱廷儒,宫濑敏男,上野明
<正> 首次自茜草(Rubia cordifolia L.)中分离得到一新环烯醚萜甙-5-甲氧基京尼帕甙酸。作者从茜草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经硅胶柱层析,HPLC分离及甲基化物制备,得到一环烯醚萜化合物1及其甲基化物,通过UV,IR,FABMS,~1HNMR,~(13)CNMR,~1H-~1H COSY,~(13)C-~1H COSY,NOE光谱分析及双照射去偶实验,确定I为5-甲氧基京尼帕甙酸(5-Methoxy geniposidic acid),即1α,4aα,5β,7aα-1-(β-D-glucopyranosyloxy)-1,4a,5,7a-tetrahydro-5-methoxy-7-(hydroxymethyl)-cyclopenta[c]pyran-4-carb-
1991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2 ] - 娄红祥,李铣,朱廷儒
<正> 继从华北白前(Cynanchum hancockianum(Maxim)AL.Ijinski)中分离到生物碱、C_(21)甾体甙、三萜等类成分后,又分得一些含量比较少的成分,这里报道其中的一个新结构的单萜甙类化合物,命名为3-氧-β-D-Xylopyranosyl 6→1 β-D-glucopyranosyl)-linalool(3-氧-(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基)-芳樟醇。其主要理化数据及光谱特征如下: 该化合物为无色结晶性粉末,熔点84~86℃,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场解吸质谱给出分子离子和钠峰471(M~++23),结合~1HNMR,~(13)CNMR推定其分子式为C_(21)H_(36)O_(10).在20%HCl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木糖且具有1∶1的比例。IR(ν_(max)~(KBr)cm~-:3350(bs,OH),2970,2920,2860(C-H),1620(C=C),1368,1160(O-C),1070。
1991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陈玉彬
<正> 烯丙位氧化反应(Allylic Oxidation)通常是指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烯丙位上的碳氢键氧化为碳氧键,从而产生醇、醛、酮或酯的过程。通常将生成醇的烯丙位氧化反应,称为“烯丙位羟基化反应”(Allylic Hydroxylation);将生成醛、酮的反应称为“烯丙位羰基化反应”(Allylic Carbonylation);将生成醋酸酯的反应称为“烯丙位乙酰氧基化反应”(Allylic Acetoxylation)。烯丙位氧化反应在有机氧化反应以至于一般有机合成反应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a.制备α、β-不饱和醇、醛、酮的经典方法,是采用卤化、水解得到α、β-不饱和醇,如若得到醛、酮则需再进行氧化这样的过程。这样不仅反应步骤长,而且时常伴随发生消除副反应,致使生成的副产物——共轭烯烃一般不易与原料分离,而直接进行烯丙位氧化反应
1991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1 ] - 孙淑英
<正> 自1961年Sekiguchi和Obi首次报道了固体分散物(Solid Dispersions)后,近30年来,药学工作者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在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迄今为止,发表的论文超过300余篇,研究的药物百余种,应用的载体30多种。近几年又利用固体分散技术,采用肠衣材料,研究口服的缓释和控释制剂,如硝苯啶,潘生丁、地高辛用肠溶性包衣材料,以溶剂方法制备的缓释颗粒。有关固体分散物的概念、特点、分类、制法及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的机理等已有报道,本文仅对目前固体分散物最常用的载体——聚合物载体——聚乙二醇类和聚氧乙烯吡咯烷酮类载体的特点和应用加以综述。
1991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6 ] - 胡春,王圣符,谭日红
<正> 近几十年来,有机锡化合物已从实验室中小量研究走向大规模的工业应用,目前已广泛被用作聚氯乙烯(PVC)稳定剂,船底漆毒料,泡沫塑料发泡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油墨添加剂,织物保护剂,细菌消毒剂,纤维阻燃剂,矿物浮选剂,家禽驱虫剂,以及合成聚氨酯、硅酮类化合物的催化剂。在1982年全世界有机锡化合物的产量已愈4万吨。70年代人们又发现了有机锡化合物的一些潜在的药物用途。
1991年0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曲戈霞,王乃利,任静,姚新生
<正> 前文已经报道了50种活血化瘀类中药体外抗凝及纤溶活性筛选结果。作者用同样实验方法,即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溶活性五项体外抗凝活性实验指标又对48种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了筛选,结果如下。
1991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