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芝,李铁福,刘晶莹,郝江梅,高栋才
制备含有硫酸钡的CT用X射线造影剂。此混悬剂中硫酸钡粒度分布均匀 ,且含有生理耐受性、不溶性的高分子的化合物 ,放置后有良好的再分散性
2001年05期 31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4 ] - 杨明世,果青,崔福德,何继东,雷永,朴洪泽
以碳酸钙为模型药物 ,以抗张强度、崩解时间为指标比较了 4种填充剂 (玉米淀粉、糊精、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 )的压缩成形性及 8种崩解剂 (微晶纤维素PH3 0 1、PH3 0 2、可压性淀粉、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乙稀吡咯烷酮、干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钙、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的崩解性。结果表明 ,可压性淀粉的压缩成形性优于其他 3种填充剂 ,占主药量 5 %时的抗张强度达到1 62MPa,此时糊精、微晶纤维素、玉米淀粉的抗张强度分别为 1 4 6MPa、1 1 6MPa、0 65MPa;吸水膨胀性较强的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干淀粉及羧甲基纤维素钙的崩解效果较好 ,采用不同填充剂时的崩解时限均在 2min内
2001年05期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34 ] - 于海翔,郭俊,李宁,康建,邓英杰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市售利巴韦林口服液为对照 ,测定了利巴韦林脂质体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药物浓度 ,按非隔室模型计算利巴韦林脂质体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AUC值为1 1 1 2 6μg·h/mL,MRT值为 2 1 6h ,K值为 0 0 61 /h ,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 2 1 3 %
2001年05期 320-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6 ] - 张继稳,钟大放,毕殿洲
提出一种Higuchi释放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体外评价方法 ,将Higuchi释放以高斯 牛顿法分割成零级释放、一级释放和速释部分 ,每部分释放对体内药物动力学的贡献值则通过经典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获得。方法学研究证明了释放分割法与基于零级释放药物动力学的剂量分割法效果相当 ,释放分割法计算得到的血药浓度 (CRD)与剂量分割法计算得到的血药浓度 (CDD)间的相关方程为CDD=-0 2 5 88+1 0 1 4CRD(r=0 993 6)。由于任意Higuchi释放曲线可以通过归一化的Higuchi释放曲线线性化表达 ,所以归一化Higuchi释放曲线的分割系数可作为非归一化的Higuchi释放的体外评价的模数。释放分割法可以对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经济的评价 ,适用于缓释制剂的处方筛选、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等
2001年05期 324-32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44 ] - 刘翔,刘庭辉,刘百里
以邻苯二胺为起始原料 ,经 4步反应合成了H1 组胺受体拮抗剂奥沙米特。作者研究了 4步反应的工艺条件 ,如合成化合物 5时 ,改变二苯甲醇与无水哌嗪的投料比 ;合成化合物 4时 ,文献缩合剂为氢氧化钾和相转移催化 ,改为乙醇钠为缩合剂 ;合成化合物 1时 ,溶剂由甲苯改为DMF ,使每步反应的收率都有所提高
2001年05期 327-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1 ] - 张枫,陈改清,邹静恂
通过用相应的脂肪胺与氢氧化钾、二硫化碳反应 ,然后加入甲醛和对氨基苯甲酸 ,共合成了5个新的 1 ,3 ,5 噻二嗪 2 硫酮类抑菌化合物 ,并对这 5个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紫外、红外、氢核磁的谱图分析 ,且与结构相符
2001年05期 329-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李好枝,仇峰,董英,孙沂,罗先庆
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尿中诺氟沙星的排泄率。尿样分别用HCl(0 0 2mol/L)和NaOH(0 0 2mol/L)稀释成相同浓度 ,以前者为样品液 ,以后者为参比液 ,在波长 2 85nm测定吸收度差值 (ΔA) ,回归方程为ΔA =0 0 4 47C +0 0 80 8(r =0 9971 ) ,诺氟沙星尿药浓度在 2~1 2 μg/mL呈线性 ,平均回收率为 97 6% (RSD =4 7% ,n =6) ,日内RSD小于 1 9% (n =6) ,日间RSD小于 4 2 % (n =6)。 4例受试者的尿药排泄率为 3 0 4 9%~ 3 1 96%
2001年05期 3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 侯晓虹,于治国,杜惠莲,艾莉,裴建梅,毕开顺
建立大鼠血浆中吴茱萸次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 水 (5 8∶4 2 )为流动相 ,地西泮为内标 ,在波长 3 4 5nm处检测。吴茱萸次碱浓度在 0 0 2~ 1 6μg/mL呈线性 ,相关系数为 0 999,高中低 3种浓度平均萃取回收率均大于 80 0 %
2001年05期 33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2 ] - 赵怀清,王学娅,杨丽,程丽珠
应用胶束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APC)中的阿司匹林 (A)、非那西汀 (P)和咖啡因 (C)的含量。在聚酰胺薄膜上 ,以 2 %SDS 乙腈 NaAc Na2 HPO4 ·1 2H2 O(3∶1∶1 )为展开剂 ,测定波长为 2 73nm ,单波长反射法锯齿扫描 ,结果 ,点样量在 0 9~ 4 5 μg,A组分的点样量X(mi)与斑点积分面积的比值Y(Ai/As)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 :Y =2 0 0 3 1X +0 81 5 9,r =0 9981 ,平均回收率为 1 0 1 3 % ,RSD 1 9% ;点样量在 0 6~ 3 0 μg,P组分的回归方程为 :Y =1 2 1 4 5X +0 4 1 0 6,r=0 9978,平均回收率为 99 2 % ,RSD 2 4 % ;点样量在 0 1 4~ 0 7μg,C组分的回归方程为 :Y =2 1 3 63X +0 64 5 2 ,r=0 9984 ,平均回收率为 :98 4 % ,RSD 3 1 %
2001年05期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9 ] - 钟大放,韩峰超,刘阳,陈笑艳,张逸凡,史向国
根据稳态血浆浓度评价高校学生人群维生素C营养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 1 2 8名男性大学生在正常饮食条件下 ,以及其中 1 4名受试者连续 1 3d每天口服补充 2 0 0mg维生素C后 ,血浆中维生素C的稳态浓度。发现正常饮食条件下受试者血浆中维生素C稳态水平偏低 ,平均为 (4 7± 2 7) μg/mL ,其中血浆浓度低于正常营养水平下限 4 μg/mL者 68例 ,占总人数的5 3 % ;补充维生素C后 ,受试者稳态血浆浓度显著提高 ,达到 (1 2 4± 1 9) μg/mL(P <0 0 1 )。说明目前高校学生从饮食中摄入维生素C量严重不足 ,亟待改善饮食结构或予以补充
2001年05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7 ] - 阎浩林,IKEDA Haruo,MURA Satoshi
经BamHI酶切的柯氏质粒pku4 0 3与MboⅠ部分消化并经碱性磷酸酶处理的Streptomycesgriseochromogenes染色体DNA片段相连接 ,体外包装后 ,转化大肠杆菌E .coliJM1 0 8,挑取转化子1 1 5 2个 ,构建Streptomycesgriseochromogenes的基因文库。分别以avermectin聚酮体合成酶 (PKS)的酰基转移酶基因 (AT)、酮基合成酶基因 (KS)及参与avermectin生物合成的内酯化酶基因(aveE)、C5 O 甲基转移酶基因 (aveD)为探针 ,利用菌落原位杂交、核酸杂交和以烯酰基还原酶基因(ER)引物的PCR扩增等手段 ,从文库中筛选出 2 4个阳性克隆。根据克隆DNA之间的重叠关系 ,将阳性克隆分为 7组 ,这 7组阳性克隆群可能覆盖控制milbemycin生物合成的基因簇
2001年05期 345-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6 ] - 王涛,张祎,齐秀兰,裴月湖
从陕西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产紫青霉 (Penicillium purpurogenumStoll) ,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 ,经过光谱数据的分析鉴定为 :3 (1′ 羧基乙烯氧基 )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 ,并利用稻瘟霉 (Pyriculariaoryzae)菌丝体形态变化作为活性指标 ,测定了它们的活性
2001年05期 350-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5 ] - 张祎,王涛,裴月湖,吴慧
以稻瘟霉 (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及菌丝形态变化为指标 ,对从云南土壤中分离得到0 7 1 1真菌的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追踪分离 ,从其乙酸乙酯层浸膏中得到 3个酚酸性成分 ,经光谱数据分析和理化鉴别 ,分别鉴定为邻羟基苯甲酸 (Ⅰ )、4 ,6 二羟基 5 甲基异苯并呋喃酮 (Ⅱ )及 2 甲酰基 3 ,5 二羟基 4 甲基苯甲酸 (Ⅲ ) ,它们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2001年05期 35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 朱澄云,莫凤奎,阎心丽
在“渐进前沿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并推导了乳状液膜法提取青霉素的非稳态传质数学模型。实验条件下乳状液膜法提取青霉素的过程属扩散控制 ,其阻力主要来源于膜相。青霉素在膜相中的扩散是提取过程的速控步骤
2001年05期 356-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朱澄云,莫凤奎,阎心丽
建立并推导了乳状液膜法提取青霉素的传质模型。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 ,此模型与实验值较好地吻合
2001年05期 359-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张丽英,赵明宏,安宁飞,刘玉兰
灌胃给予病毒清 (BingDuQing ,BDQ) 0 5 5、1 1 0、2 2 0 g/kg显著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 ,此剂量连续给药 7d ,能提高小鼠体内碳粒廓清能力和绵羊红细胞诱导的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大鼠灌胃给予BDQ 0 4 0、0 80、1 60 g/kg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和干酵母性发热时体温的升高。家兔灌胃给予BDQ 0 2 0、0 4 0、0 80g/kg可降低伤寒菌苗致热时的体温
2001年05期 362-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8 ] - 徐琲琲,程罡,周晓棉,马涛,徐成,曹颖林,孙林
采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法 (HPLC EC)考察吡拉西坦对水浸 束缚应激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吡拉西坦 1 0 0mg/kg、2 0 0mg/kg对应激大鼠额叶、纹状体、下丘脑的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5 羟色胺 (5 HT)、5 羟吲哚乙酸 (5 HI AA)、高香草酸 (HV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 ,且呈一定量效关系
2001年05期 36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0 ] - 马恩龙,李艳春,曹颖林,丁锐
溶栓 1号是从蚯蚓中提取的酸性蛋白酶 ,并经进一步纯化 ,可静脉给药考察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并采用小鼠肺血栓模型 ,电刺激致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及穿线法形成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 3种实验性血栓模型 ,考察溶栓 1号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溶栓 1号静脉注射给药 (1 5 0、3 0 0、60 0u/kg)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 ,并可明显抑制小鼠肺血栓、家兔颈动脉血栓的形成。溶栓 1号抑制血栓形成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性有关
2001年05期 370-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13 ] - 徐成,索得全,曹颖林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方法 ,造成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以观察冠心苏合软胶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结果表明 ,该药可明显减轻结扎冠状动脉造成的犬心肌缺血程度 ,减小缺血范围 ,显著降低犬结扎冠状动脉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 ,表明该药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2001年05期 37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1 ] - 邹梅娟,程刚
综述了近年来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发展状况 ,并评价了各类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2001年05期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84 ] - 杨静玉,吴春福
综述近年来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1年05期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0 ] - 许琼明,莫凤奎
从药物合成、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分子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等 5个方面综述了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2001年05期 3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