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轶咏;王强;姜同英;李三鸣;郑梁元;
目的将温敏接枝共聚物瓜耳胶-g-异丙基丙烯酰胺(GPNA)制成含胰岛素的凝胶埋植剂,考察埋植凝胶剂生物相容性及其中胰岛素的药效学特征。方法短期相容性试验考察GPNA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对糖尿病大鼠分别皮下埋植胰岛素凝胶1.25×10-3g.kg-1和皮下注射4.167×10-5g.kg-1胰岛素注射液,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考察凝胶中胰岛素释放情况。结果GPNA凝胶剂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动物组内各时间点血糖浓度间不存在明显差别,组间各时间点血糖浓度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别;在温度降低时间点血糖浓度明显低,与皮下注射组进行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在正常体温时,血糖浓度有升高迹象,与皮下注射组进行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胰岛素凝胶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47%。结论温敏型胰岛素凝胶的体内释药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可以通过控制外部温度调节凝胶内药物的释放速率。
2009年11期 v.26;No.166 845-848+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0 ] - 盛秋双;王绍宁;李妍妍;徐晖;郑俊民;邓意辉;
目的考察处方因素对葫芦素B水-醇凝胶的体外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了HPLC法测定葫芦素B的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以大鼠离体皮肤为通透膜,研究葫芦素B水-醇凝胶体外经皮通透性。结果选择的3种通透促进剂中,质量分数(w)为1%的油酸溶液具有最佳的促透效果,含葫芦素B质量分数为0.2%的凝胶经大鼠皮肤24 h累积通透量Qt达(410.39±33.75)μg.cm-2。结论水-醇凝胶是葫芦素B经皮给药的有效载体。
2009年11期 v.26;No.166 849-85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9 ] - 刘艳红;徐文奎;马德宝;姜同英;王思玲;孙长山;
目的研制盐酸坦洛新胃漂浮缓释小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胃漂浮小丸,以收率、圆整度、平均粒径、释放度和漂浮性为指标,考察处方工艺因素对小丸性能的影响。结果圆整度较好,小丸收率质量分数在75%以上,随搅拌速度增加粒径减小,体外缓释8 h,漂浮效果较好。结论盐酸坦洛新胃漂浮缓释小丸具有较好的漂浮及缓释性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口服缓释制剂。
2009年11期 v.26;No.166 852-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5 ] - 荀哲;陈东;杨希琴;李轶群;刘兰;丁平田;
目的用β-环糊精和可溶性淀粉作为原料合成不溶于水的微球,并对其吸附载药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聚合物微球,对其乳化及交联过程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并且以水杨酸为模型药物,考察了交联反应不同因素对水杨酸载药量的影响。探讨了药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用傅立叶红外色谱仪、粉末X射线衍射、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微球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β-环糊精与可溶性淀粉和环氧氯丙烷的用量比例为9 g∶1 g∶12 mL、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40%、水相油相体积比为15∶120、乳化剂用量为7.0 g、搅拌速度为400 r.min-1、60℃下交联8 h可以获得粒径为100μ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圆整的微球。红外光谱证明β-环糊精和可溶性淀粉在交联后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交联后生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和吸附能力,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微球对水杨酸的吸附很快,1 h可达到平衡,平衡时包封率达到58.35%,载药质量分数为4.856%,而且主要为物理吸附过程。
2009年11期 v.26;No.166 857-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2 ] - 武晓景;刘薇娜;王晶;石晓磊;姚慧敏;李三鸣;
目的以盐酸奈福泮为模型药物制备微孔渗透泵,控制其在24 h内维持零级释放,且最终释药量达90%以上。方法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处方。以24 h累计释药量和释药速率为考察指标对包衣膜PEG-400含量和包衣膜厚度2个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2个影响因素和2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优化处方各指标的预测值和目标值接近。结论经中心复合设计优化的盐酸奈福泮微孔渗透泵片能24 h零级释药。
2009年11期 v.26;No.166 863-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1 ]
- 马俊利;李宁;李铣;
目的研究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忍冬叶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似梨木双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ochnaflavone,1)、似梨木双黄酮(ochna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2)、次大风子素(hydnocarpin,3)、忍冬苷(lonicerin,4)。结论化合物2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68-870+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08 ] - 李宁;李宏轩;孟大利;李铣;
目的研究中药蕤仁(Nux Prinsepiae)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与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蕤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山萘酚(kaempferol,1)、槲皮素(quercetin,2)、豆甾(stigmast-4-ene-3β,6β-diol,3)、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3-丙三醇[1-(4-hydroxy-3-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ol,4]、阿魏醛(ferulaldehyde,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丁二酸(succinic acid,7)、N-乙酰谷氨酸(N-acetyl-glutamic acid,8)。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71-873+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7 ] - 王茹萍;吴迪;高慧媛;孙博航;黄健;吴立军;
目的对天女木兰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天女木兰叶的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1),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4-en-3β,6β-diol,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3],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5-en-3β,7α-di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74-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04 ] - 丁怀伟;李菲菲;宋少江;
目的研究马齿苋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羧基吡咯(1 H-pyrrole-2,5-dicarboxylic acid,1)、5-羟基-2-羧基吡啶(5-hydroxy-2-pyridinecarboxylic acid,2)、马齿苋酰胺B(oleracein B,3)、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4)、木栓酮(friedelin,5)、4α-甲基-3β-羟基-木栓烷(4α-methyl-3β-hydroxyl-friedelan,6)、羽扇豆醇(lupeol,7)、环(亮氨酸-苯丙氨酸)(cyclo(L-leucinyl-L-tyrosinyl),8)。结论化合物1、2、8首次从马齿苋属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78-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7 ] - 柳航;李占林;郭婕;华会明;
目的研究葛根(Pueraria lob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lupeol,1)、芒柄花素(formononetin,2)、水杨酸(salicylicacid,3)、槲皮素(quercetin,4)、染料木素(genistein,5)、α-棕榈酸单甘油酯(2,3-dihydroxypropylpalmitate,6)、葛香豆雌酚(puerarol,7)、大豆素(daidzein,8)、大豆苷(daidzin,9)、葛根素(puerarin,10)、芒柄花苷(ononin,11)、没食子酸(gallic acid,12)、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 puerarin,13)。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82-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89 ] - 潘春媛;张国刚;米文珍;陈丽娟;王庆;贺杰;
目的研究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d.)Beauv.]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和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体积分数为60%的火绒草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4′-O-β-D-glucopyranoside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3)、6-羟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本植物火绒草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86-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1 ] - 钟胜佳;高岩;袁久志;孙启时;
目的研究油松松针中的黄酮类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质谱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松松针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3″-O-反式-对-肉桂酰基)-(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3″-O-E-p-coumaroyl)-(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1]、山柰酚-3-O-(3″,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3″,6″-di-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山柰酚-3-O-(3″-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3″-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89-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6 ] - 肖皖;李宁;熊元君;李铣;李勇;贾晓光;
目的研究小秋葵(Hibiscus trionum Linn.)化学成分,为进一步阐明其活性成分,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重结晶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小秋葵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即咖啡酸(caffeic acid,1)、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2)、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l-4-hydroxybenzoic acid,3)、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4)、苯甲酸(benzoic acid,5)、丁二酸(succinic acid,6)、腺苷(adenosine,7)。结论化合物1、3、4、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小秋葵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93-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5 ] - 韩国华;李占林;孙琳;华会明;
目的对荔枝草(Salvia plebeiaR Br.)全草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溶液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和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高车前素(hispidulin,2)、鼠尾草酚(carnosol,3)、rosmadi-al(4)、熊果酸(ursolic acid,5)、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6)、表迷迭香酚(epirosmanol,7)、咖啡酸甲酯(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8)、东莨菪素(scopoletin,9)。结论化合物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896-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7 ] - 李波;黄明菊;李妍岚;曾光尧;谭健兵;周应军;
目的对肿节风中抗氧化活性成份进行分离鉴定和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从肿节风中进一步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咖啡酰基-奎宁酸(4-O-caffeoylquinic acid,1),3-O-咖啡酰基-奎宁酸(3-O-caffeoylquinic acid,2),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4-O-caffeoylquinic acidmethyl ester,3),3-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O-caffeoylquinic acid methyl ester,4),各化合物显示了不同强度的抗氧化活性。结论这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各咖啡酸衍生物、丹参素衍生物,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肿节风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
2009年11期 v.26;No.166 900-903+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2 ] - 赵春超;邵建华;张玉伟;曹丹丹;李铣;
目的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L.)全草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2,5-di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1)、1-羟基-2-羟甲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3-methoxyanthraquinine,2)、环烯醚萜内酯(morindolide,3)、水晶兰苷(monotropein,4)、去乙酰车叶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ic acid,5)、6α-羟基-京尼平苷(6α-hydrox-ygeniposide,6)。结论化合物1、2、3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2009年11期 v.26;No.166 904-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