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858420

专刊论文

  • 辅酶Q_(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王范;孙姣;邓意辉;

    目的测定不同粒径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纳米混悬剂的溶解度,研究粒径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沉降法和逆向沉降法制备CoQ10纳米混悬剂,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度测定方法—逐步稀释法,并用于测定不同粒径CoQ10纳米混悬剂的溶解速度和平衡溶解度。同时采用经典平衡法测定CoQ10原料药的平衡溶解度,用于验证粒径和平衡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逐步稀释法测得粒径分别约为100、300、700 nm的CoQ10纳米混悬剂的平衡溶解度均约为40 mg.L-1,平衡法测得CoQ10原料药的平衡溶解度也约为40 mg.L-1。结论 CoQ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和溶解度无关,粒径只能影响其溶解速度。奥斯特瓦尔德-弗罗因德利希方程中阐明的粒径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在0.1~1.0μm内是不成立的,CoQ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对平衡溶解度没有影响。

    2010年12期 v.27;No.179 933-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及其细胞毒活性

    高玮;翁小斌;胡海洋;刘丹;晋运环;陈大为;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的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粒径对体外释放行为以及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热熔超声法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观察纳米粒形态,测定其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考察粒径因素对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均为球形及类球形,3种粒径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7±8.4)、(162.7±11.9)、(232.1±26.4)nm;Zeta电位分别为-24.19、-23.67、-23.19 mV;包封率分别为98.03%、97.84%、97.92%。60 h粒径分别为83、16、232 nm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释放介质中分别累计释放86.34%、76.98%、67.14%。3种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DTX-SLN-83,DTX-SLN-162,DTX-SLN-232),多西他赛原料药(DTX solutions)以及空白SLN溶液与多西他赛的混合溶液(physi-calm ixture)对MCF-7细胞作用24 h的IC50值分别为3.36、6.20、9.74、13.15、12.92 mg.L-1;48 h的IC50值分别为0.93、2.01、4.35、9.48、9.21 mg.L-1;72 h的IC50值分别为0.30、0.91、1.67、7.36、7.82 mg.L-1。随着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的减小,其肿瘤细胞杀伤力逐渐增强。结论热熔超声法可用于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有利于药物更完全地释放,同时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010年12期 v.27;No.179 940-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专刊综述

  • 蛋白多肽类药物纳米粒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崔福德;石凯;寸冬梅;

    目的综述近年来纳米粒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传递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方法分析有关文献资料,从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载体材料、口服药效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结果纳米粒给药系统可提高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效率,提高此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结论纳米粒给药系统在口服传递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2010年12期 v.27;No.179 946-95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纳米结晶的研究进展

    付强;孙进;何仲贵;

    目的介绍纳米结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纳米结晶的制备方法以及给药途径进行综述。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32篇,根据纳米结晶的制备方法和给药途径分类并总结。结果纳米结晶具有比表面积大、饱和溶解度高以及溶出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可以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纳米结晶以增加药效、降低副作用;可以采用自组装技术、破碎技术或联合应用多种技术制备纳米结晶,也可以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结晶;纳米结晶是一种制剂中间体,可以制备成适合静脉注射、口服、肺部吸入、局部注射、透皮以及眼用等给药途径的多种剂型。结论虽然纳米结晶的制备方法多样,但仍需开发更为高效的新方法,难溶性药物可以采用纳米结晶技术制备成适合不同给药途径的制剂,该技术将在未来的药物传递领域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12期 v.27;No.179 952-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胡延臣;王彦竹;王思玲;

    目的介绍几种纳米多孔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方法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31篇为依据,对介孔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粉硅胶等几种多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的结构特性、应用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纳米多孔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借助于其纳米孔道结构、形貌或孔道的控制及表面功能化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速释、缓释及pH或温度敏感释放。结论纳米多孔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0年12期 v.27;No.179 96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季秀峰;石莉;邓意辉;

    目的综述白蛋白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依据国内外研究文章及专利文献共63篇,将白蛋白的性质及功能、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靶向肿瘤作用机理、上市药物及其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结果进行了概括。结果白蛋白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显示独特的靶向肿瘤机理;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中二硫键形成法相对于其他制备方法具有显著优点,避免了很多基于溶剂传递的传统剂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由其制备的上市药物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Abraxan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发展前景。

    2010年12期 v.27;No.179 968-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毛世瑞;田野;王琳琳;

    目的对目前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纳米载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50篇,从聚合物胶束的类别和构成,药物的包载方法,药物从聚合物胶束中的释放,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聚合物胶束的表征,聚合物胶束对药物的药动学和体内分布的影响以及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其研究进展。结果聚合物胶束包括自聚集胶束,单分子胶束和交联的胶束,可采用化学结合法、物理包载和聚离子复合法包载药物;药物分子在聚合物胶束中的分布以及聚合物的降解行为决定了药物的释放速度;聚合物胶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与其结构组成密切相关;载药聚合物胶束可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体内分布;目前聚合物胶束已被用于作为肿瘤药物、难溶性药物的载体,也可作为药物药物经皮传递载体和药物的缓释载体,发展前景较好,但同时也面临挑战。结论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的纳米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0年12期 v.27;No.179 979-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4 ]
  • 纳米制剂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史一杰;程刚;

    目的对纳米制剂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相关文献33篇,从纳米制剂的给药途径,结构与粒径,纳米材料或载体以及生物学评价方法等多个角度对纳米制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并对中药纳米制剂的特点及潜在性安全进行相关评价。结果不同纳米制剂的给药途径、粒径、结构,应用的纳米载体或纳米材料不同均会对细胞或组织的损害具有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评价手段不同也会对评价结果乃至结论产生影响;对于多组成多成分的中药纳米制剂,更应尽快找出有效评价方法对其毒性作用做出有效评价,避免盲目的进行中药纳米制剂的开发。结论纳米制剂为一类新型有效的药物制剂,研究者不仅应致力于其制剂学的开发研究,也应从安全性角度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是目前纳米制剂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12期 v.27;No.179 98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纳米脂质体研究进展

    孙聚魁;邓英杰;曹金娜;

    目的介绍纳米脂质体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纳米脂质体由于在稳定性、吸收和体内分布等方面的特殊效应而受到药学工作者的青睐,相关人员对纳米脂质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参阅国内外代表性文献28篇,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结果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靶向治疗以及给药途径等方面加以综述。结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脂质体传递系统将会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0年12期 v.27;No.179 993-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0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纳米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丽;方亮;

    目的介绍纳米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共31篇,从纳米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控制药物释放以及定位给药等优点,在药物的经皮吸收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结论纳米药物载体为药物的经皮通透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0年12期 v.27;No.179 998-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纳米晶体技术在水难溶性药物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车尔玺;姜同英;王思玲;

    目的综述水难溶性药物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稳定剂在纳米晶体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原理及产品物理性质的表征,为改善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或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27篇,回顾纳米晶体技术的发展历程,提供药物纳米晶体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药物纳米晶体不仅制备工艺简单,性质考察方便;还能够提高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结论药物纳米晶体技术具有实际生产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0年12期 v.27;No.179 1003-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赵勤富;郑力;王思玲;

    目的讨论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和在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27篇,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根据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和载药性质进行分类综述。结果指出了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作为药物载体的主要发展趋势。结论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非常适合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并将在作为生物大分子和难溶性药物载体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2010年12期 v.27;No.179 1009-1013+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载药脂肪乳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赵明明;苏敏;唐星;

    目的介绍载药脂肪乳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药学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29篇,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阐述了近几年来其制备材料和工艺、质量评价体系、临床应用范围的研究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结论载药脂肪乳注射液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12期 v.27;No.179 1014-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临床药学

  • 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李霄理;陈希;冯婉玉;

    目的调查骨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合理性。方法对我院骨科2010年7、8、9月份出院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应用抗菌药物调查表,手术切口按《临床外科学》分类法分类,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骨科763份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5.45%,未使用的占14.55%;治疗用药达25.31%,预防用药达74.69%;全身用药达97.09%,联合应用药达54.60%;合理用药占77.45%,不合理用药占22.55%。结论我院骨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大体合理,但也确实存在不合理现象,尚需要医疗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标准,并定期考核、加强管理。

    2010年12期 v.27;No.179 1023-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Meta分析

    曲世为;曲连悦;陈希;张伟;李霄理;冯婉玉;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其他的相关文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拉西坦在改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Barthel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lke scale,NIHSS)评分值方面要优于安慰剂(P<0.05),但在以吡拉西坦为对照的研究中,患者MMSE、Blessed评分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奥拉西坦的疗效与吡拉西坦相似。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相似,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与吡拉西坦相似。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上述结论需谨慎对待,期待日后有高质量,长期,大样本的试验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2010年12期 v.27;No.179 1026-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