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艳志;王梦静;时佳;冯瑞;邓意辉;
目的建立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包封率的测定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共载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期获得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制剂。方法将唑来膦酸配制成铵溶液作为水化介质,使用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唑来膦酸脂质体,在此基础上通过铵梯度法主动包载多柔比星以实现两种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共载。分别采用G-150葡聚糖凝胶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与阳离子交换纤维微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的包封率,通过对脂质体外水相中唑来膦酸的去除及对水化介质中阴离子浓度的考察,优化脂质体的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最优处方与工艺下制备的共载脂质体粒径约为110 nm,Zeta电位为-0.87 m V,其中唑来膦酸的包封率为6.5%,多柔比星的包封率大于90%。脂质体于4℃下避光放置60 d,粒径和包封率均无显著性变化,稳定性良好。结论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共载脂质体的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
2017年09期 v.34;No.260 729-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8 ] - 侯仲;王秀丹;赵勤富;王思玲;
目的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研究制备了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方法采用后修饰法制备不同巯基化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载体的外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并选取具有巯基的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作为模型药物,将药物通过二硫键共价装载到载体上。结果当巯基化试剂加入量为1 m L时,载药体系有最大的载药量为5.02%。研究所构建的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在没有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存在的条件下,药物"零"释放,而当GSH的浓度为3 mmol·L~(-1)时,2 h累计释放量超过70%。结论研究构建的共价载药系统具有明显的还原响应型释药特征,为控制药物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2017年09期 v.34;No.260 737-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孙静;董文向;吴蕾;余秋丽;王琎琎;张鹏;
目的为提高难溶性药物多西他赛的水溶性,制备多西他赛-聚乙烯己内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solutol HS15)混合胶束(docetaxel mixed micelles,DTX-MMs),并对其性质进行评价。方法以soluplus和solutol HS15作为两亲性载体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TX-MMs;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分布;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混合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混合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混合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以自制多西他赛注射液为对照,比较两种制剂的体内外性质差异。结果由薄膜分散法制备的混合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9.91%和4.658%,平均粒径为(72.54±2.2)nm,多分散系数为0.16±0.036;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混合胶束呈球形、分散良好;测得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值为(6.76×10~(-2))g·L~(-1);与多西他赛注射剂相比,混合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无溶血现象,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提高了2.638倍。结论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混合胶束,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可显著提高多西他赛在水中的溶解度,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性能。
2017年09期 v.34;No.260 74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2 ] - 郭海燕;何璐瑛;何海冰;张宇;王艳娇;唐星;
目的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载体包载替尼泊苷,经过包衣修饰后制备包载替尼泊苷的多层包衣纳米粒(teniposide-encapsulated multilayer nanoparticles,P-CS-NP),以期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改善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粒径、多分散指数和载药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一因素法筛选出替尼泊苷白蛋白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加入壳聚糖和聚谷氨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进一步制备多层包衣白蛋白纳米粒,筛选得到最优包衣量。以游离的替尼泊苷作为参比,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并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和观察多层包衣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率和细胞摄取行为。结果确定了多层包衣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多层包衣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比游离的替尼泊苷小,摄取具有时间依赖性,与壳聚糖共孵育的纳米粒的细胞摄取量增加,入胞后纳米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结论白蛋白纳米粒能被壳聚糖和聚谷氨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包衣修饰,多层包衣纳米粒可以作为替尼泊苷的药物递送载体,其体外细胞毒性降低。
2017年09期 v.34;No.260 7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4 ]
- 夏桂阳;丁丽琴;陈丽霞;邱峰;
目的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L.)干燥茎叶的抗肿瘤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增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毛酸浆茎叶体积分数7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S,22R,24S,25S,26Φ)-15α,16α-diacetoxy-5,6β:22,26-diepoxy-24-methoxy-4β,25,26(α/β)-trihydroxyergost-2-en-1-one(1)、physapubescin D(2)、(22E,24S)-5α,8α-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22-dien-3β-ol(3)、(22E,24S)-5α,8α-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9(11),22-trien-3β-ol(4)和alkesterol B(5)。化合物1对人前列腺癌细胞(C4-2B和22Rvl)、人肾癌细胞(786-O、Caki-2和ACHN)以及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S2)的IC50值分别为(5.10±1.36)、(1.0±0.38)、(0.48±0.14)、(0.67±0.39)、(9.20±2.77)和(2.83±0.52)μmol·L~(-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增殖活性。
2017年09期 v.34;No.260 75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5 ] - 李书平;姜亚玲;王蕊;胡国强;黄文龙;
目的寻找氟喹诺酮C-3羧基等排体的优化方法。方法噁二唑为恩诺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硫醚酰腙作为修饰侧链,设计合成了C-3噁二唑硫醚酰腙类目标化合物7a~7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 12个新目标物被合成,它们对3种试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强于母体恩诺沙星。初步的构-效关系表明,苯环带吸电子基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其他取代基的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阿霉素相当。结论氟喹诺酮C-3羧基并非是抗肿瘤活性所必要的药效团,用功能化侧链修饰的唑杂环替代有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
2017年09期 v.34;No.260 76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2 ]
- 回顾;张超琦;梁玘欣;王亮东;刘岩峰;
目的通过对Oncomine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分析不同类型肺癌患者样本中α、β亚基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检索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所有亚基信息,筛选出Ⅰ型钠通道α亚基(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typeⅠ,alpha subunit,SCN1A)、Ⅳ型钠通道α亚基(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typeⅣ,alpha subunit,SCN4A)及Ⅳ型钠通道β亚基(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typeⅣ,beta subunit,SCN4B)符合条件,并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对其在肺癌中的作用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在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SCN1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结果有6个,SCN1A表达降低的研究有6个(P<0.01)、表达升高的研究无。SCN4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结果有4个,SCN4A低表达的研究4个(P<0.05)、高表达的研究无。SCN4B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结果有5个,SCN4B低表达的研究5个(P<0.01)、高表达的研究无。SCN1A和SCN4B低表达的患者1年内生存率较高,5年内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差。SCN4A低表达的患者术后3年内生存率较高,且5年内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好。结论初步提出SCN1A mRNA在腺癌(adenocarcinoma,AC)、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LCC)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组织中低表达,SCN4A mRNA在AC、SCC、肺类癌(lung carcinoid tumor,LCT)与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组织中低表达,SCN4B mRNA在AC、LCC与SCC组织中低表达,这些基因可能成为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和肿瘤标记物,并且帮助分析癌症的发生机制与预后监测。
2017年09期 v.34;No.260 77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8 ] - 侯少阳;张玉;谢君;程娟;章朦玥;张怡轩;
目的利用ERIC(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技术,设计引物,特异性检测嗜酸乳杆菌。方法以本实验室保藏的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SYP-B2340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嗜酸乳杆菌ERIC-PCR反应体系,对所获得的PCR条带进行测序和分析,进一步设计特异性引物,实现对嗜酸乳杆菌的特异性鉴别。结果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成功优化ERIC-PCR反应条件;根据ERIC-PCR片段,设计三对特异性引物,可在多种混合基因组DNA中灵敏鉴别出嗜酸乳杆菌。结论基于ERIC-PCR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简便、快速的鉴定嗜酸乳杆菌。
2017年09期 v.34;No.260 783-787+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3 ]
- 魏巍;刘洪杰;何仲贵;
目的对近年来靶向寡肽转运体1(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的各类前药及相应特点加以介绍,进而概括总结靶向肠道PepT1前药的进展情况。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28篇对靶向PepT1的各类前药进行了综述。结果寡肽转运体目前是药物转运体中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转运体。对于很多口服吸收差的药物,以肠道转运体PepT1为靶点,按照底物结构特征的要求对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修饰,可大大提高药物的跨膜吸收,改善其体内药动学性质,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靶向PepT1的前药策略能够有效提高难吸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017年09期 v.34;No.260 78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0 ] - 刘洁如;吕青志;王永军;
目的综述靶向肿瘤低氧区域的低氧激活前药(hypoxia activated prodrugs,HAPs)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HAPs的设计思路、作用机制以及几类热点的前药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普遍存在低氧区域,且肿瘤低氧区还原酶表达水平较高,HAPs到达肿瘤组织后经还原酶活化生成一种活性细胞毒素,可特异性杀死低氧区的肿瘤细胞,而不影响常氧区的正常组织。现阶段已有部分HAPs进入临床研究。结论 HAPs是目前以低氧为靶点进行的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可弥补肿瘤细胞因低氧而耐受放、化疗的缺陷。
2017年09期 v.34;No.260 796-804+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0 ] - ZHANG You-ying;LI Quan;WANG Wen-cheng;ZHANG Qi-hao;HUANG Ya-dong;SU Zhi-jian;XIANG Qi;
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are two-dimensional carbon nano-material with excelle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including biocompatibility,high photoluminescence,water-solubility,hypotoxicity and so on.Owing to bigπ-conjugated structure and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GQDs have the ability to absorb various chemical drugs viaπ-πstacking an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On the other hand,owning to photoluminescence,GQDs also have potential to serve as fluorescence probe for bioimaging,especially for optical diagnostics.In addition,GQDs hav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including singlet oxygen upon photoexcitation.Therefore,GQDs are likely to be used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frontier researches about GQDs in the field of fluorescence probe,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anti-tumor drug delivery system.
2017年09期 v.34;No.260 80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解静蕾;侯卜;张超;邵鹏柱;胡春;
目的综述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33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端粒酶是一种DNA逆转录酶,具有催化端粒DNA合成的功能,在85%~90%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的端粒酶抑制剂包括杨梅酮衍生物、南蛇藤醇衍生物、小檗碱类化合物、波尔定碱、虫草素等天然小分子及其类似物,以及伊美司他、噁二唑类化合物、吡唑类化合物、芳基乙烯类化合物、苯亚甲基-腙类化合物、咔唑类化合物和蒽醌类化合物等合成小分子类化合物。个别化合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结论端粒酶抑制剂作为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抗癌药物,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2017年09期 v.34;No.260 817-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1 ] - 周启璠;高勋;陈国良;
目的对赖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以近年来的外文文献为依据描述了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小分子赖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目前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赖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部分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或作为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2017年09期 v.34;No.260 825-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7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周悦芳;叶雅晴;范培红;
目的综述白桦醇和白桦酸的结构改造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40余篇相关文献,对白桦醇和白桦酸的抗肿瘤活性与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其抗肿瘤活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白桦醇、白桦酸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在治疗癌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在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中,均以引入杂原子和不饱和基团对其抗肿瘤活性的提高作用最明显。结果白桦醇与白桦酸及其结构改造仍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2017年09期 v.34;No.260 838-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韩月晴;陈刚;李宁;
目的对食品和天然药物来源的结肠炎相关肠癌(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CAC)化学预防剂的种类、结构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对于研究CAC的天然预防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文献调研,以近年来70余篇文献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归纳出了多种天然CAC化学预防剂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这些天然来源的预防剂大多都具有较好的抗CAC活性。
2017年09期 v.34;No.260 848-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石国慧;陈远才;王旭德;熊明洲;赵余庆;
目的综述近年来蒲公英在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专利共30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蒲公英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其风味独特、具有营养丰富的食用价值和广泛的医疗保健作用而被人们认知和接受。蒲公英中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倍半萜内酯类和三萜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蒲公英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并且对人体正常细胞没有细胞毒性。结论蒲公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品在抗肿瘤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017年09期 v.34;No.260 858-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