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爽;张亮;金艺;蒋唤;熊宁杰;袁波;
目的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多柔比星浓度,用于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性别差异研究。方法雌、雄两组大鼠经静脉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3.0 mg/kg,采用LC-MS/MS法分别测定血浆、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肌肉和骨髓组织中多柔比星质量浓度,应用DAS2.0软件统计矩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20软件对药动学参数及组织中多柔比星的浓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给药后雌、雄两组大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_(1/2)、k_e、ρ_(max)、AUC_(0-t)、AUC_(0-∞)、MRT_(0-t)、MRT_(0-∞)和CL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分布结果显示,雌、雄两组大鼠给药后5 min的骨髓组织,给药后24 h的肌肉和肝组织,给药后72 h的肝组织以及给药后120 h的小肠和肺组织中多柔比星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静脉注射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后药动学行为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而药物在骨髓、肌肉、肝、小肠和肺组织中分布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2018年08期 v.35;No.271 61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5 ] - 焦晨莉;欧莉;高峰;余金花;缪峰;王丽萍;卫培峰;孟大利;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策略,研究何首乌给药后肾阳虚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具显著性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探讨何首乌致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大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建立肾阳虚模型,分别给予大鼠高(24 g·kg~(-1))、中(12 g·kg~(-1))、低(6 g·kg~(-1))剂量的制首乌和生首乌(12 g·kg~(-1))。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为核心技术,以OPLS方法为数据分析手段,研究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谱的变化。结果找到8个与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含一个未知化合物)。给予肾阳虚大鼠生首乌后,与肾阳虚模型组比较,大鼠体内的肉毒碱、LPC0∶0/16∶0、LPC16∶0/0∶0、LPC0∶0/18∶0和未知物22.5_269.0水平显著下调,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制首乌高、中剂量组中,大鼠体内的以上8种代谢物亦有相同变化趋势,但显著性程度略有不同;低剂量组中相关代谢物的强度虽然发生变化,但与模型组相比多无统计学意义,仅LPC0∶0/16∶0和LPC0∶0/18∶0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首乌对肾阳虚大鼠有肝毒性,制首乌对肾阳虚大鼠有一定的肝损伤,何首乌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与给药剂量和炮制方法有一定相关性。何首乌致大鼠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和免疫抑制有关。
2018年08期 v.35;No.271 620-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4 ] - 白雪薇;张薇;费忠萍;王冬梅;潘英妮;刘晓秋;
目的应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蒲黄中4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法测定,以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为内参物,计算各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各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成分的含量,与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香蒲新苷的相对校正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4.043、2.167和0.851,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方法用于蒲黄中酚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2018年08期 v.35;No.271 628-63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7 ] - 荆敏琪;张会平;赵旻;王淼;姚小晖;赵春杰;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苦参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藜芦中藜芦胺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苦参单煎液、藜芦单煎液与不同配伍比例合煎液中3种成分的变化规律,从化学物质基础层面,初步阐述苦参藜芦的配伍禁忌机制。方法制备苦参单煎液、藜芦单煎液与不同配伍比例合煎液,采用Wonda Sil C18-WR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K_2HPO_4·3H_2O的水溶液(浓度20 mmol·L~(-1),H_3PO_4调pH至7.10)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μL,柱温:30℃,流速:1.0 m L·min~(-1),依次进样分析。结果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藜芦胺质量浓度分别在30.00~960.00 mg·L~(-1)、15.00~480.00 mg·L~(-1)、12.50~400.00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9、0.999 6;苦参藜芦(质量比为1∶1)合煎液中,三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98.6%和97.2%;RSD分别为0.9%、1.1%和1.2%(n=6)。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研究苦参单煎液、藜芦单煎液与不同配伍比例合煎液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藜芦胺的变化规律。
2018年08期 v.35;No.271 63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6 ] - 王灿灿;戴黎蓉;赵旻;关智博;赵力;鹿秀梅;
目的建立一种在双波长下同时测定四君子汤中人参皂苷Rg1、Re、Rf、Rb1、Rd、甘草酸和白术内酯Ⅲ7个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niversil XB C8色谱柱(1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乙腈(A)-体积分数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2 m L·min~(-1),检测波长203 nm测定人参皂苷Rg1,Re,Rf,Rb1,Rd;220 nm测定甘草酸,白术内酯Ⅲ,进样量2μL,柱温为35℃。结果人参皂苷Rg1、Re、Rf、Rb1、Rd、甘草酸、白术内酯Ⅲ质量浓度分别在149.6~897.6 mg、100.2~601.2、49.2~295.2、150.4~902.4、80.2~481.2、240.6~1 443.6和15.8~94.8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99.5%、98.5%、98.9%、98.7%、99.3%和99.3%,RSD为1.3%、1.0%、1.5%、1.2%、1.2%、1.3%和1.0%(n=6)。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四君子汤中人参皂苷Rg1、Re、Rf、Rb1、Rd,甘草酸、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测定,为四君子汤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018年08期 v.35;No.271 639-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 王晓羽;刘言;孙国祥;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同时测定预灌封注射器用玻璃套筒中Al、As、B等十六种元素。方法在剧烈的提取条件下,采用ICP-OES测定玻璃套筒提取液中的金属元素。结果各元素质量浓度在0.1~10 mg·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各元素加样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各元素检测限分别为9.38×10~(-3)mg·L~(-1)(Al)、4.26×10~(-3)mg·L~(-1)(As)、4.16×10~(-3)mg·L~(-1)(B)、1.00×10~(-4)mg·L~(-1)(Ba)、1.68×10~(-3)mg·L~(-1)(Ca)、4.80×10~(-4)mg·L~(-1)(Cr)、6.00×10~(-4)mg·L~(-1)(Cu)、7.90×10~(-4)mg·L~(-1)(Fe)、2.36×10~(-3)mg·L~(-1)(K)、3.86×10~(-3)mg·L~(-1)(Li)、1.10×10~(-4)mg·L~(-1)(Mg)、1.37×10~(-3)mg·L~(-1)(Mn)、3.78×10-2mg·L~(-1)(Na)、1.75×10-2mg·L~(-1)(Si),7.10×10~(-4)mg·L~(-1)(Ti)、8.50×10~(-4)mg·L~(-1)(Zn);方法重复性良好;10批样品均检测出Al、As、B等16种元素。结论该方法为预灌封注射器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奠定了基础。
2018年08期 v.35;No.271 64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罗锋;张晓辉;蒋革;
目的研究新化合物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在近紫外UVA辅助下,体外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筛选4-硫-5-(2-噻吩基)尿苷和近紫外UVA的协同作用剂量;采用Annexin V-FITC/PI形态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协同作用引起的细胞死亡类型做以定性判断;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探讨协同作用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结果无毒剂量的4-硫-5-(2-噻吩基)尿苷(100μmol·L~(-1))在无害剂量的UVA(15 k J·m-2)辅助下,通过降低p38蛋白和Akt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下调Bcl-2、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促进Bad蛋白表达及claved-PARP蛋白的活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结论 4-硫-5-(2-噻吩基)尿苷在近紫外UVA的辅助下,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
2018年08期 v.35;No.271 651-657+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 肖楠;谭孟;何世勇;陈浩;高雨柔;乔艳玲;张琳;
目的观察降酸除痹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体内α-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usamidase,αNAG)、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尿酸(uric acid,UA)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含量的影响,探讨降酸除痹方治疗痛风的效果。方法大鼠右内踝胫跗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溶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实验设有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秋水仙碱组(Colchicine)、降酸除痹方低(Low dose)、中(Medium dose)、高剂量组(High dose),药物干预8天,记录造模前后关节肿胀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αNAG、β-gal、SOD、UA以及关节液中的IL-6、IL-8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踝关节周长增加百分比和αNAG、β-gal、UA、IL-6、IL-8的含量均增加,SOD含量降低(P<0.01)。降酸除痹方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模型组中踝关节周长增加百分比以及αNAG、β-gal、UA、IL-6、IL-8的含量,增加SOD的含量(P<0.01)。结论降酸除痹方具有可改善关节肿胀、抗炎、抗氧化等疗效,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2018年08期 v.35;No.271 658-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0 ] - 吴娟;姚美村;戴聪;李娃;赵春杰;
目的观察地榆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地榆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地榆组与治疗组灌胃地榆水提物(30 mg·kg~(-1)),模型组、治疗组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 mg·kg~(-1))来复制免疫抑制大鼠模型,以白细胞数(WBC)、白细胞分类、脏器指数和骨髓DNA含量等作为治疗作用指标,研究地榆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地榆对健康大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同时,地榆可显著影响免疫抑制大鼠的机能状态,升高大鼠外周血白细胞(P<0.05),尤其是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0.05);可显著增加胸腺皮质层,维持脾脏脾小体结构,可显著增加骨髓DNA含量(P<0.05)。结论地榆能提高大鼠的免疫功能。
2018年08期 v.35;No.271 663-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9 ] - 肖楠;陈浩;张伯瑞;何世勇;薛崇祥;刘新光;张琳;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降酸除痹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靶点与通路。方法采用Therapeutic Targets数据库,Genetic Association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数据库获得痛风性关节炎靶点以及降酸除痹方药物靶点,采用Uniprot数据库转换信息,采用Cytoscape3.2.1软件包括Bisogene插件,Merge插件,Cyto NCA插件构建网络,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和Omicshare数据库做通路分析和结果可视化。结果降酸除痹方作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有核心靶点蛋白295个,而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EB病毒感染,癌症,病毒致癌,PI3K-Akt通路,MAPK通路等多条通路,与痛风的治疗均有密切的联系。结论降酸除痹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从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
2018年08期 v.35;No.271 669-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4 ] - 张辉;马惠清;王晓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氧化应激参数及抗氧化通路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抗氧化反应元件(transcription factor NF-E2-related factor-antioxident response element,Nrf2-ARE)的表达调控。方法 3月龄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大鼠模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同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灌胃共30 d,同时设置美多芭灌胃为阳性药组。免疫组化观察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判断模型的制备效果;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脑内纹状体中氧化应激参数——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NF-E2-related factor,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纹状体中MDA增高了64.09%(P<0.01),GSH降低了40.69%(P<0.01),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明显逆转了上述氧化应激状态。模型组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TH、Nrf2和HO-1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与实验组相比T1H、Nrf2和H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我们发现上述改变有随着银杏叶提取物剂量增加而增强的趋势。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通过激活脑内的内源性Nrf2-ARE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为P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18年08期 v.35;No.271 675-679+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0 ]
- 李定远;于净;韩若冰;魏玉灵;
目的探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西洛他唑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Pub Med、Clinical Trails、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建库至2017年4月发表的所有关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西洛他唑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基本特征信息和数据提取,使用R3.3.2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通过Revman5.1.0中RCT的偏倚与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有23项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最终的网络Meta分析。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40,95%CI=0.29~0.55;OR=0.57,95%CI=0.35~0.91),西洛他唑显著优于阿司匹林(OR=0.45,95%CI=0.34~0.60);与安慰剂相比,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显著降低复合事件发生率(OR=0.52,95%CI=0.37~0.73;OR=0.77,95%CI=0.64~0.91;OR=0.84,95%CI=0.73~0.98),且西洛他唑优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OR=0.68,95%CI=0.48~0.97;OR=0.62,95%CI=0.44~0.87),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OR=0.91,95%CI=0.83~0.99);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OR=0.81,95%CI=0.70~0.95),西洛他唑显著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OR=0.76,95%CI=0.59~0.98);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OR=0.93,95%CI=0.87~0.98);血管性死亡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六项指标总SUCRA值显示,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分别为5.1591,3.8853,0.5852。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综合比较中,西洛他唑是最优治疗方案,氯吡格雷次之,阿司匹林第三。
2018年08期 v.35;No.271 680-68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5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