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719006

药物制剂

  • 布洛芬口服纳米乳的制备及处方优化研究

    周佳;孙燕燕;温美强;杨俊;邹梅娟;程刚;

    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布洛芬纳米乳处方,从而制备稳定性良好且具有缓释作用的纳米乳。方法应用相转变乳化超声法制备布洛芬纳米乳,考察布洛芬在各种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及辅料之间配伍状况,绘制伪三元相图初步筛选处方;分别以混合乳化剂含量、Km(乳化剂质量/助乳化剂质量)、药物加入量为自变量,粒径、包封率为因变量,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优化后的粒径、包封率进行预测分析。采用透析法评价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自制纳米乳处方组成辛酸癸酸三酰甘油、聚乙二醇硬脂酸酯、聚乙二醇400、布洛芬、水的含量分别为5.91%、10.34%、3.45%、1.5%、78.8%。自制纳米乳的粒径为23.76 nm,包封率为98.74%,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1.86%、0.45%。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布洛芬纳米乳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结论优化的布洛芬纳米乳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高,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可为纳米乳新剂型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0年10期 v.37;No.297 86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5 ]
  • 盐酸布比卡因多囊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李欣格;杨阔;梁晓莹;丁蕾;杨丽;

    目的以天然磷脂制备不同粒径的盐酸布比卡因多囊脂质体(bupivacaine hydrochloride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Bup-MVLs),并对二者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和大鼠体内药效学进行了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Bup-MVLs,以包封率、48 h渗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Bup-MVLs的处方进行优化。按优化处方制备两种不同粒径的Bup-MVLs,分别为大粒径盐酸布比卡因多囊脂质体(Bup-LMVLs)和小粒径盐酸布比卡因多囊脂质体(Bup-SMVLs),分别测定二者的包封率、粒径和体外释放,并在大鼠体内进行了药效学的研究。结果制得的Bup-LMVLs平均粒径为48.55μm,包封率为(91.32±2.00)%,Bup-SMVLs平均粒径为8.23μm,包封率为(92.00±1.16)%。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Bup-LMVLs和Bup-SMVLs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缓慢释放,均无突释效应。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Bup-LMVLs和Bup-SMVLs可持续镇痛达48 h,镇痛时间与盐酸布比卡因溶液(bupivacaine hydrochloride solution,Bup-Solution)相比有明显延长(P<0.01)。与Bup-SMVLs相比,Bup-LMVLs的最大麻醉圈直径较小(P<0.05)。结论所制备的Bup-MVLs粒径均匀、包封率高,可显著延长药物的局部镇痛时间。两种粒度的Bup-MVLs的体内药效学存在差异。

    2020年10期 v.37;No.297 872-87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0 ]
  • 前体脂质体法负载葡萄籽原花青素优化其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

    王子敏;裴朝阳;孙仕杰;徐焕普;许路路;韩静;

    目的利用葡萄籽原花青素(生物类黄酮)与多酚类、维生素类、类胡萝卜素类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协同增效作用筛选出可以有效增强其抗氧化活性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确定其最佳配比,利用复合磷脂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增加稳定性。方法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Fe~(3+)还原能力试验进行筛选。载体沉淀法制备复合磷脂前体脂质体,最后对其包封率、形态、粒径、稳定性、体外释放性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出协同增效最优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为原花青素和VE,其复合摩尔配比为1:1,原花青素包封率为86%,原花青素-VE复合磷脂前体脂质体稳定性良好。结论该组合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单个抗氧化效果的总和,复合磷脂前体脂质体制备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其稳定性。该结果可指导具有高抗氧化潜力的功能性食品的配制和开发。

    2020年10期 v.37;No.297 878-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1 ]

药物化学

  • 小槐花茎的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张毅;华琼琼;孙伊维;周邵伯;孟大利;

    目的对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DC.)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木糖苷(5′-methoxy-9-O-β-D-xylopyranosyl-(-)-isolariciresinol,1)、五味子苷(schizandriside,2)、南烛木糖苷(lyoniside,3)、3β,23,28-三羟基-12-烯-齐墩果烷(3β-olean-12-ene-3,23,28-triol,4)、黄槿酮D(3β,23,28-trihydroxy-12-oleanene 3β-caffeate,5)、黄槿酮A(3β,23,28-trihydroxy-12-oleanene 23-caffeate,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白桦脂醇(betulin,8)、羽扇豆醇(lupeol,9)、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4,4′-diphenylmethane-bislmethy(carbamate),10)、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11)、烟酸(nicotinic acid,12)、香草酸(vanillic acid,13)、水杨酸(salicylic acid,14)、黑麦草内酯(loliolide,15)。结论化合物2、3、10、11为首次从山蚂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9、12、13等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小槐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10期 v.37;No.297 884-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药物分析

  • 一测多评法测定骨疏丹中1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孙静涵;袁雪梅;郭慧雯;秦峰;熊志立;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骨疏丹中12种有效成分(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次苷II、蛇床子素、欧前胡素、佛手内酯、新北美圣草苷、柚皮苷、丹酚酸B、丹参酮II_A)。方法色谱柱为Cosmosil 5C_(18)-MS-II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2 nm和285 nm。结果方法学结果表明各待测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各待测成分的回收率在95.6%~106.8%之间(RSD<3.9%)。以淫羊藿苷为内参比物质,各待测成分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RSD<5%)。斜率校正因子法、多点平均校正因子法和标准曲线法计算的结果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SD<3.7%,P>0.1)。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骨疏丹的质量评价研究。

    2020年10期 v.37;No.297 890-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胃表康泰散的HPLC指纹图谱

    康瀚方;李姣姣;赵旻;王淼;赵春杰;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制剂胃表康泰散的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Inertsil C_(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体积分数0.1%的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5 nm,柱温30℃,以盐酸小檗碱为内参照峰,进行方法学验证。建立10批胃表康泰散HPLC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10批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特征峰进行指认。结果建立的胃表康泰散HPLC指纹图谱的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10批制剂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为0.993~0.999。结论所建立的胃表康泰散的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其质量评价,并对胃表康泰散的整体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2020年10期 v.37;No.297 898-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法分离5种黄烷酮糖苷类药物异构体

    张雪;朱子豪;章博;郭兴杰;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分离5种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异构体。方法使用Chiralpak IC[纤维素-三(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共价键合硅胶]手性色谱柱,在正相色谱条件下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比例、酸碱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柱温以及流速对异构体分离的影响。结果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圣草次苷能达到完全分离,而芸香柚皮苷仅能达到部分分离。5种化合物的分离度分别为2.32、1.84、1.56、1.71和0.55。结论 Chiralpak IC柱对除芸香柚皮苷外的4种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异构体选择性。

    2020年10期 v.37;No.297 903-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应用UHPLC-FT-ICR-MS技术的相反药对甘遂-甘草代谢组学研究

    张也;崔悦;王柔嘉;赵云丽;于治国;

    目的研究相反药对甘遂-甘草的大鼠血浆代谢组学,以探讨其"相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甘遂-甘草(euphorbia kansui-glycyrrhiza,GS-GC)提取物,连续灌胃14 d,取大鼠肝脏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并同时测定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生化指标以评价甘遂-甘草对大鼠的肝毒性。应用UHPLC-FT-ICR-MS技术对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OPLS-DA模型,结合HMDB、KEGG等数据库确定甘遂-甘草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甘遂-甘草组大鼠出现肝损伤,且与空白组得到良好区分,共找到7个内源性血浆生物标记物。结论相反药对甘遂-甘草对大鼠造成了一定的肝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磷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

    2020年10期 v.37;No.297 908-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5 ]
  • HPLC法同时测定金花茶叶中4种成分的含量

    阎新佳;聂承冬;王欣晨;温静;梁伟;孙向明;江园园;李文兰;

    目的金花茶叶中的黄酮类成分为主要药理活性成分,目前对金花茶质量控制研究的报道较少,为更全面的提高质量研究标准,建立同时测定不同品种的金花茶药材中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奈酚4种主要黄酮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是YMC HPLC Column(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系统为甲醇(A)-体积分数0.1%乙酸水(B),流速1.0 mL·min~(-1),柱温23℃,检测波长370 nm的条件下对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进行测定。结果所测4种主要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为0.999 4;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68%~100.60%,RSD为0.32%~0.72%。结论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金花茶中4种主要化学成分,该方法可为金花茶黄酮成分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年10期 v.37;No.297 913-917+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3 ]
  •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二乙胺中的杂质

    何汇洋;李瑞瑞;高磊;马志宁;张鹏;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双氯芬酸二乙胺原料药中10种杂质的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SP(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0.25%的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以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6.5)-甲醇-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空白溶剂及主成分双氯芬酸二乙胺对已知/未知杂质的检测均无干扰,杂质A在质量浓度0.496 0~2.976 mg·L~(-1)内,杂质B、C、E、5、3′-羟基双氯芬酸、4′-羟基双氯芬酸、2,6-二氯苯酚、双氯芬酸二聚体、2,6-二氯联苯胺在质量浓度0.250 0~1.50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各已知杂质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7%、98.76%、99.50%、99.45%、98.77%、98.88%、99.83%、98.63%、100.0%和99.04%。采用该方法对3批双氯芬酸二乙胺原料药进行有关物质检查,检测到的各已知/未知单杂及总杂质含量均符合各质量标准要求。结论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杂质分析要求,适用于双氯芬酸二乙胺原料药的有关物质检查。

    2020年10期 v.37;No.297 918-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头孢拉定原料药中的6种杂质

    刘素艳;李慧新;吴文英;张天虹;赵龙山;

    目的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头孢拉定原料药中6种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Ultimate~? AQ-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A)-20 mmol·L~(-1)磷酸二氢钾(B)为流动相(磷酸调节pH=3.0,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空白溶剂不干扰头孢拉定及其有关物质的测定,且杂质A、B、C、D、E、F与头孢拉定均得到有效分离,分离度均大于3.0。杂质A、B、C、D、E、F质量浓度分别在0.05~25.00、0.15~45.00、0.32~25.06、0.20~120.00、0.27~44.96和0.04~7.65 mg·L~(-1)内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1、0.999 9、0.999 5、0.999 3、0.999 3和0.999 0。杂质A、B、C、D、E、F的平均回收率为101.7%、100.2%、101.8%、100.5%、101.9%和98.4%,RSD分别为2.2%、0.3%、2.5%、2.8%、0.83%和0.53%。结论该方法符合杂质分析要求,可以用于头孢拉定原料药中6种杂质的测定。

    2020年10期 v.37;No.297 927-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药理

  • 臭氧化油对小鼠皮炎湿疹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晓庆;赵旻;王淼;赵春杰;

    目的讨论臭氧油抑菌液对特应性接触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存在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在雌性KM小鼠背部建立皮炎-湿疹模型。并将小鼠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臭氧油组,正常剂量臭氧油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除空白组外每组小鼠每天背部涂以相对应的药物,每天一次。在第4次激发后处死,HE染色后观察皮肤的病理学改变,并测量其血浆中IL-4含量的变化。并计算背部皮损组织中TSLP和CD4~+T的阳性面积。结果低、正常剂量臭氧油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都会让小鼠背部损伤程度、血清中IL-4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1,P<0.01)。且低、正常剂量臭氧油组背部皮损组织中TSLP和CD4~+T阳性面积与模型组比较也明显减小(P<0.05)。结论臭氧油抑菌液对动物皮炎-湿疹有较为可观的医治作用。

    2020年10期 v.37;No.297 935-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8 ]

药事管理

  • 我国药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基于62个药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调查分析

    严中平;曲远芳;辛倩;叶子平;宋少江;

    目的对药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进行调查和剖析,并提出改进策略。方法本文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结果研究发现,目前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总体较为完善,各高校建设特色突现,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但仍存在着课程逻辑缺乏衔接、课程内容缺少更新、教学教法缺失创新,研究生教学管理缺欠完善。结论通过探索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课程开发流程;构建高端人才的特色教学体系;完善教评教改机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可以有效改善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

    2020年10期 v.37;No.297 94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综述

  • 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顿英俏;纪俊宇;张亚楠;唐佳佳;宋永波;

    目的综述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方法基于近年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报导和分析,针对三叉神经痛的关键问题:发病机制、研究模型、治疗手段等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三叉神经痛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的治疗药物,因此,基于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

    2020年10期 v.37;No.297 949-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4 ]
  • 白蔹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媛媛;宫小勇;晁旭;周智辉;白杨;

    目的全面系统总结中药白蔹的成分、质量控制和药理作用。方法查找迄今为止发表的白蔹相关论文,总结了白蔹分离提纯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和主要的药理作用。结果白蔹成分大体有:多酚类、蒽醌类、黄酮类、甾醇类、有机酸类、三萜类、挥发油类和木脂素类等;质量控制:还没有明确标准,目前主要有大黄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醛、儿茶素、白藜芦醇以及总酚酸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白蔹的质量控制。但是由于产地不同,含量差异较大,需要综合多因素考虑。药理作用:抑菌作用、抗肿瘤、免疫调节、促进伤口愈合和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等。结论中药白蔹成分逐渐明朗,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但是质量控制不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0年10期 v.37;No.297 956-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2 ]

  •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刊物简介

    <正>《亚洲药物制剂科学》杂志,即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JPS,ISSN 1818-0876,CN 21-1608/R)创刊于2006年,为亚洲药学联盟(AFPS)的官方杂志,是由沈阳药科大学主办,Elsevier出版的全英文双月刊,是中国第一个被SCIE收录的药剂学学术期刊。名誉主编为日本东京永井基金会Tsuneji Nagai教授、日本愛知学院大学Yoshiaki Kawashima教授和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主编为沈阳药科大学何仲贵教授、日本歧阜药科大学Hirofumi Takeuchi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aul WS Heng教授,副主编为沈阳药科大学毛世瑞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Yu-Kyoung Oh教授,浙江大学高建青教授和四川大学黄园教授。

    2020年10期 v.37;No.297 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As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刊物简介

    <正>《As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亚洲传统医药)是2006年创刊(国际刊号:ISSN 1817-4337),由沈阳药科大学主办,香港盛京药大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传统医药行业全英文资讯期刊——发行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各国。本刊以医药卫生行业医疗、教育、科研、生产、贸易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各国(地区)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官员为主要读者,报道亚洲传统药物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动向、新技术及药物在临床应用与科研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成果,突出科学性、实用性。

    2020年10期 v.37;No.297 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著作权许可声明

    <正>凡向《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投稿,均视为同意在本编辑部网站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出版,所付稿酬包含网络出版稿酬。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特此声名!本刊文责自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2020年10期 v.37;No.297 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