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887879

  • 水包油(O/W)型乙氧苯柳胺软膏的体外溶出及稳定性实验

    孙淑英,蒋捷,张东增,刘百里

    本文设计了不含氮酮(azone)和含不同浓度氮酮的3种O/W型软膏基质并制备了乙氧苯柳胺软膏。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各软膏中药物的溶出均符合单指数模型。不含氮酮软膏的溶出速度明显大于含氮酮软膏(P<O.01)。耐寒,耐热及稳定性加速实验结果指出,3种类型软膏的稳定性类似,预测在室温下可保存2年。

    1990年03期 157-1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国产微晶纤维素制剂性能的研究

    林均柱,张汝华,李鸿斌,孙雅珍

    本文测定了国产4种(Ⅰ,Ⅱ,Ⅲ,Ⅳ)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的流动性、可压性和药品容纳量。实验结果表明,流动性的大小顺序为:Ⅳ>Ⅲ>Ⅱ>Ⅰ;而可压性和药品容纳量的大小顺序为:Ⅰ>Ⅱ>Ⅲ>Ⅳ。实验结果还表明,微晶纤维素的颗粒形态和粒子大小是影响其制剂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实验用的样品中,与其结晶度和聚合度的关系来见规律性。

    1990年03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多组分计算分光光度分析-AKC法与CPA法的比较研究

    刘世庆,袁波,佟可今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用矩阵表达进行多组分同时定量计算时,将比尔定律表示成矩阵形式的方法通常叫AKC法,而将浓度做为吸收度的函数的矩阵表示方法叫CPA法。本文用复方阿司匹林片剂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det(K_TK)〕_(1/2)做为灵敏度指标,指导确定波长间隔和波长点数,获得非常满意的结果。

    1990年03期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流动注射分析法检查氢溴酸东茛菪碱片的含量均匀度

    陈淑娟,何春馥,刘珍,任玉红

    本文用流动注射萃取分光光度法检查了氢溴酸东莨菪碱片的含量均匀度。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样品的平均回收率101.2%,相对标准偏差0.76%,线性范围5~90μg/ml,进样频率为60样/h。经配对t检验,本法与药典法无显著差异。

    1990年03期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麦迪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韩威,熊宗贵,贾美茹,王明芳

    通过紫外线和紫外线-咖啡因对生米加链霉菌1748变株进行处理,筛选出5株产麦迪霉素高产菌株。经紫外线照射40sec和50sec并加500μg/ml咖啡因处理所产生的变异菌株比原株产量提高30%,且稳定。我们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1990年03期 177-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株麦迪霉素产生菌的稳定性试验

    白秀峰,陈惠芳,付晖

    通过对两株麦迪霉素产生菌突变株N-2、Bm-7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N-2菌株于4℃条件下,其母斜面保存1个月左右,子斜面保存5天对发酵无影响,第二代子斜面的生产能力亦无变化。而Bm-7菌株是不稳定的。

    1990年03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苏氨酸产生菌选育的研究

    常尊学,李福德

    用亚硝基胍(NTG)和紫外线(UV)诱变处理出发菌株T_(6-13),定向筛选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和S-(2-氯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抗性突变株和蛋氨酸缺陷型,得一苏氨酸产生菌M_(8-31)(AHV~rAEC~rMet~-),可积累L-苏氨酸6.7mg/ml。再以M_(8-31)为出发菌株,进一步提高抗性和筛选α-氨基-4-乙硫丁酸(Eth)敏感突变株,获得一苏氨酸高产菌株ME7(AHV~rAEC~rMet~-Eth~s),在含有葡萄糖10%的培养基中发酵48h可积累L-苏氨酸17.5mg/ml。

    1990年03期 185-18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的组织分布研究

    胡成久,周晓燕,张清民,顾学裘

    本文报道了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A-CPT-PL)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结果。静注给药后,A-CPT-PL主要分布于肺,给药后24h内组织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24)依肺、肝、肠、肾、脾、血、胃、心、骨、脑的顺序递减,这种分布特征是脂质体运载药物的结果;A-CPT-PL的组织分布是剂量依赖性的。口服给药后,大部分药物仍然保留在消化道系统。

    1990年03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4,6-苄叉基-D-葡萄糖抗癌作用的研究

    张宝凤,牟孝硕,肖功政,王玉珠,韩丽梅

    本文证明,4、6-苄叉基-D-葡萄糖(BG)i·p,50、100mg/kg对Walker 256和62.5、125mg/kg对EAC实体型移植性肿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HepA实体型和EAC腹水型则无抑癌活性。体外实验表明,BG 100μg/ml对Hela细胞无活性,200μg/ml对EAC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BG i.v LD_(50)为200mg/kg以上。i.p 350mg/kg以上。

    1990年03期 194-19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癌植物药的开发研究——Ⅳ.中药天冬的多糖类抗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杜旭华,郭允珍

    结合动物体内抑瘤实验,从中药天冬多糖中筛选出有效部位,并首次从中分离出4种多糖,暂命名为天冬多糖A,B,C,D(Asparagus polysaccharide A,B,C,D)。经超离心,玻璃纤维素纸电泳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证明均为单体。

    1990年03期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高纯度γ-亚麻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宋宏锐,洪盈

    本文道了运用硝酸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纯度为98%的γ-亚麻酸甲酯。合成了几个γ-亚麻酸衍生物。实验初步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1990年03期 202-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磺胺嘧啶片的含量

    张夕村

    <正> 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简称FIA)是丹麦Ruzicka教授于1975年提出的,近年来发展的较为迅速,应用也日趋广泛,是一项新的分析技术,但在药学领域开展的甚少。FIA摆脱了溶液化学分析平衡理论的束缚,可在物理和化学不平衡状态下进行测定。它是将一定体积的液体试样以“塞”状形式,间歇地注入到一种密闭的、由适当液体(反应试剂或水)组成的连续流动的载流中去,被注入的试样“塞”被载流推动进入反应管道,并在流动中发生对流和扩散,以形成浓度梯度带。同时与载流中某些组分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生成某种可被测知的物质,经载流带入检测器中,连续地测定其物理或化学参数。从采

    1990年03期 205-20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药典黄芩甙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王玺,罗旭,毕开顺,洪福山,金仲艳,董海荣

    <正>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性寒味苦,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黄芩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疗效,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检查黄芩质量的方法。黄苓除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苓素、黄芩新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外,还含有千层纸甲素,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及氨基酸等。药理实验证实,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已有文献报道。中国药典(198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中黄芩甙的含量。我们曾用药典法多次测定黄芩中黄芩甙含量,

    1990年03期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热分析(DSC)法鉴定VD2-β-CD包合物

    沈嘉,刘正贤,王世鳌,王万武

    <正>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简称β-CD)包合药物的报道,其中介绍了对包合物的形成与否进行定性鉴别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热分析即是重要方法之一。实验证明β-CD对V_D的包合提高了V_D的稳定性及生物体对V_D的吸收。由于V_D-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问题无法以NMR进行V_D是否形成包合物的检测,故我们在做了其它定性鉴定测定的基础上又做了热分析测定的尝试。测得结果及讨论如下。1 仪器

    1990年03期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糖酸镁CRH的测定

    王云彩,刘凤云,牟鹏辉,李生正

    <正> 葡萄糖酸镁作为Mg~(++)的补充剂,而应用于临床。但对其吸湿性未见报道。然而,吸湿是固体药物常见现象。由于生产、包装、贮存或制剂不当,致使固体表面吸收水分,产生润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导致药物含量下降,组分间产生配伍变化而影响制剂质量。CRH可作为衡量水溶性固体药物吸湿性指标。为此,我们用干燥粉末法和饱和溶液法测定葡萄糖酸镁的CRH,为生产、贮存、制剂提供依据。

    1990年03期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耳赤散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490例临床报告

    李敏,韩行昌

    <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疗法甚多,以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好,但近几年来,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故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我院自1978~1988年,采用耳赤散治疗该病,据1490例临床观察,疗效甚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耳赤散的制备取轻粉0.5g,麝香0.5g,银硃5.0g,冰片0.5g,将上述4味药分研成细粉,过120目细

    1990年03期 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氰甙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娄红祥,李铣,左春旭

    <正> 自然界中含有氰基的化合物存在相当广泛。从高等植物到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甚至低等动物中均有分布。化合物的主要类别有生氰甙(Cyanogenic glycosides);假生氰甙(Psu-docyanogenic glycosides);非生氰甙(Noncyanogenic glycosides);生氰脂(Cyanolipids);含腈基生物碱(Cyanoalkaloids)和含腈基萜(Cyanoterpenes)等类化合物。这里仅讨论前3类化合物。氰甙多具有较大的毒性,误食则导致中毒。但同时一些氰甙则有较强的药理活性。起镇咳作用的苦杏仁,其有效成分为苦杏仁甙(Amygdalin);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的垂盆草甙(sarmentosin)则是垂盆草(Sodum sarmentosum)抗肝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一些氰甙还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上用苦杏仁甙治疗癌症。

    1990年03期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松针的研究进展

    孙学龙,李铣

    <正> 松针(Pine needles),为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植物的叶。别名松须、松毛。其植物来源为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ca(coud Mayr),黑松(Pinus thunbergii purl),油松(Pinusabulacformis carr),红松(Pinus karaiens sieb et Zucc),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云南松(Pinus yunnaenis Franch),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s)等。我国松科松属植物约有20种10变种,引种栽培的有16种2变种,资源极为丰富,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可供药用的达13种,其中东北地区松科松属植物有红松、偃松2种。据古书记载:“松为百木之长”。松针亦为良药材,服之“令人不老,轻身益年,主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

    1990年03期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贾俐萍,姚庆祥

    <正> 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化疗药物。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更是可观。据1986年统计,这类药物的世界消费量占世界抗生素消费量的58%,而日本β-内酰胺的销售额占抗生素总额的83%。从目前国外β-内酰胺抗生素研究情况来看,世界各大医药公司规划发展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中,以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为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最少。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仍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它仍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发展的品种和产量都在急剧增长。

    1990年03期 227-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对胆红素三种提取方法的考察比较

    刘晓凯,廖剑波,贺春美,冯文莉

    <正> 我国早在50年代中期在研制人工牛黄的同时,曾用钙盐法分离制得胆红素,该法一直延用至今。但该法工艺繁琐,溶媒耗用量大,收率低(只达0.020~0.028%)。而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胆红素,其工艺操作并未明显简化,所用树脂须预处理和再生,收率仅达0.035%。作者采用氯仿直接提取胆红素法,大大地简化了工艺操作,节约溶媒和缩短了生产周期,其收率可达0.0469%,该法具有生产价值可用于生产。对上述三种方法考察结果如下。

    1990年03期 23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药研究工作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张成宝

    <正> 为了提高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水平,促进新药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提高项目申请批准率,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和新药研究管理中心的委托,沈阳药学院于1990年3月23~27日组织举办了“新药研究工作研讨会”。国家医药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的朱燕、王子厚二同志到会主讲,参加本次会议者主要来自东北地区搞创制或开发新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药厂等30多个单位,约100余人。到会人员对新药的研究与设计、实验途径和资料整理以及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研讨。

    1990年03期 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