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883605

  • 双硫伦-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在体与离体兔眼角膜的透过性

    王思玲,伊滕吉将,李乐道,苏德森,顾学裘

    目的制备以羟丙基 β环糊精为传递系统的双硫伦眼用制剂。通过药物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 ,改善双硫伦的溶解性、眼角膜透过性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双硫伦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离体与在体兔眼角膜透过实验 ,通过对眼房水中透过药量的监测及对透过累积数据的药物动力学方程模拟 ,求出透过参数与生物利用度。结果将 0 1 %双硫伦 羟丙基 β环糊精包合物制剂与 0 2 5 %双硫伦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分别经眼给予家兔2 0 μL/kg后 ,于家兔眼房水中检测到理想药物浓度 ,峰浓度分别为 ( 1 2± 2 4 ) μmol/L与 ( 4 4± 5 1 ) μmol/L ,相应的达峰时间为 4 0min与 2 0min。对渗透累积数据进行药物动力学方程模型并计算渗透常数 ,在体与离体实验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高剂量组生物利用度 (AUC)为低剂量组的 2 5倍 ,吸收速率常数 (Ka)与渗透系数 (Kp)皆为低剂量组的 3倍。 结论药物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制剂中双硫伦的溶解度、眼角膜透过性与生物利用度 ,羟丙基β环糊精是一个有效的眼用药物传递系统。

    2002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格帕杀星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孙进,出口芳春,陈济民,张汝华,森本一洋

    目的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格帕杀星浓度的RP HPLC荧光检测法和研究格帕杀星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力学。方法以OPC 1 72 0 3为内标 ,血浆样品经液 -液萃取后进行HPLC检测。大鼠口服给药 ( 1 0mg/kg)后 ,测定不同时间点下格帕杀星的血药浓度 ,并经 3P87处理求得格帕杀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结论血浆标曲线方程为A1/A2 =1 0 35C -9× 1 0 -3 ,相关系数r =0 9999,回收率、准确度及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格帕杀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1/ 2 (Ka) =0 2 6 2h,t1/ 2 (Ke) =4 5 73h ,Tmax=1 2 1 1h ,Cmax=0 6 1 9μmol/L,AUC =4 86 0h·μmol/L。

    2002年01期 6-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甲磺酸培氟沙星凝胶基质的研究

    毛世瑞,王蕾,蔡翠芳,毕殿洲

    目的以水溶性的甲磺酸培氟沙星为模型药物 ,研究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水凝胶基质及穿透促进剂对其释药的影响 ,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分别采用半透膜扩散法和离体皮肤法评价其释药性 ,求出其累计释药量和渗透系数。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在海藻酸钠、CMC—Na、MC、黄原胶、HPMC凝胶基质中的体外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 ,透过离体鼠皮扩散属零级释放过程。以CMC—Na为基质 ,丙二醇和月桂氮卓酮为穿透促进剂 ,结果表明二者对凝胶的透皮吸收皆有促进作用 ,但月桂氮卓酮的效果更明显 ,二者合用有拮抗作用。结论水凝胶基质种类、浓度不同 ,渗透速度不同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释药机理不同 ;药物浓度与渗透系数间无相关性 ;加入丙二醇和月桂氮卓酮对凝胶的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

    2002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丹参酚酸A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张向荣,潘卫三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A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 ,利用UV双波长法测定肠循环液中酚红和丹参酚酸A含量。结果表明丹参酚酸A在大鼠小肠的平均吸收率为 2 0 5 %。结论在低、中、高 3种不同浓度下 ,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 ,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2002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 沙丁胺醇包合物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冯波,何仲贵,赵临襄,赵春顺,张秀荣,李砥晖

    目的研究沙丁胺醇 乙基化 β 环糊精包合物缓释片的制备方法 ,并考察其体外释放 ,筛选出适宜处方。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沙丁胺醇 乙基化 β 环糊精包合物缓释片 ,含量测定采用紫外法 ,释放度测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 0 0 0版二部释放度测定法中的第 3法 ,用显色法测定释放介质中沙丁胺醇的浓度。结果增加淀粉用量可使 1∶1包合物缓释片的释药加快 ,但对1∶2包合物缓释片影响较小 ;1 %~ 5 %的硬脂酸镁可明显加速缓释片的药物释放 ,3%~ 7%的滑石粉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小 ;压片压力、搅拌速度、释放介质对缓释片的药物释放影响较小。结论以乙基化β 环糊精为载体制成的沙丁胺醇包合物缓释片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2002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陈泉,吴立军,王军,李华

    目的研究淡竹叶 (LophatherumgracileBrongn.)的化学成分。 方法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 ,波谱技术及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3,5 二甲氧基 4 羟基苯甲醛(Ⅰ )、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Ⅱ )、苜蓿素 (Ⅲ )和苜蓿素 7 O β D 葡萄糖苷 (Ⅳ )。 结论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2年01期 23-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0 ]
  • 哈士蟆卵油化学成分研究(Ⅱ)

    卢立明,宋少江,武勇,张林林,徐绥绪

    目的分离鉴定哈士蟆卵油化学成分。方法硅胶、LH 2 0柱色谱分离 ,通过IR、NMR及MS光谱分析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 6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Ⅰ )棕榈酸 α 单甘油酯、(Ⅱ )棕榈酸 α,α′ 甘油二酯、(Ⅲ )油酸 α 单甘油酯、(Ⅳ )硬脂酸、(Ⅴ )棕榈酰胺和 (Ⅵ )棕榈酸乙酯及硬脂酸乙酯。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哈士蟆卵中分离得到。

    2002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牛膝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孟大利,李铣,熊印华,王金辉

    目的对牛膝 (AchyranthesbidentataB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 ,分配柱色谱等分离手段 ;利用理化性质、理化反应以及波谱技术 (NMR、MS等 )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得到 5个化合物 :5 羟甲基糠醛 ( 5 hydroxymethylfuraldehyde) ( 1 ) ,人参皂苷Ro( gin senosideRo) ( 2 ) ,竹节参皂苷 1 (PJS 1 ) ( 3) ,polypodineB( 4 ) ,β 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 5 )。结论化合物 1~ 4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得到。

    2002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1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

    王晓燕,崔福德,马汝敏

    目的建立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阿司匹林0 4~ 5 2mg/mL呈线性 ,平均回收率为 1 0 0 2 % (RSD =0 6 7% ,n =9) ;磷酸可待因 0 0 0 8~0 1 0 4mg/mL呈线性 ,平均回收率为 98 7% (RSD =2 2 1 % ,n =9)。结论适用于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

    2002年0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牡丹皮及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

    赵新峰,孙毓庆

    目的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离测定中药材牡丹皮及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方法定量采用内标法 ,选取芦丁为内标。所用毛细管规格为 5 5cm(有效长度 5 0cm)× 75 μm,检测波长 2 74nm ,电压 1 5kV ,背景电解质分别为 30mmol/LSDS -30mmol/L硼砂 ,2 0mmol/LSDS -5 0mmol/L硼砂 ( pH 9 4 )。 结果线性分别为 6~ 4 2mg/L,1 8 2~ 91mg/L;相关系数分别为0 9995和 0 9997;RSD为 1 95 %和 3 6 %;加样回收率为 1 0 1 5 %~ 1 0 3 3%和 97 7%~1 0 1 9%。丹皮酚含量分别为 1 5 9%和 0 1 4 8%。结论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用于测定牡丹皮及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是可行的。

    2002年01期 35-3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HPLC法测定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双层片中2组分含量

    王中彦,唐星,侯景刚,潘春明,魏晓军

    目的测定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双层片中 2组分含量。方法采用ODS(Hypersil,5 μm,4 6mm× 2 0 0mm)为填充剂 ,甲醇 水 磷酸 ( 70∶30∶0 1 )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线性分别为 0 4 0~ 1 2 0 μg ,0 80~ 2 38μg;回收率分别为 99 8%(RSD =1 0 %) ,99 9%(RSD =0 5 %)。结论该方法为评价该制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2002年0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麝香抗栓丸中芍药苷的含量

    张莉,哈永红,梁春华,沙英威

    目的建立HPLC测定麝香抗栓丸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以芍药苷为对照品 ,乙腈 0 1 %磷酸溶液 ( 1 5∶85 ,mL/mL)为流动相 ,KromasilC18ODS色谱柱 ( 1 0 μm,2 5 0mm× 4 6mm)为固定相 ,流速为 0 8mL/min,检测波长为 2 30nm ;柱温为室温。结果芍药苷在 0 2 0~ 0 82mg/mL线性良好 ,r值为 0 9997,平均回收率 (x±RSD) %为 ( 1 0 0 5± 1 5 ) %。结论此法可较好地用于麝香抗栓丸的质量控制。

    2002年01期 41-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地高辛口服液对动物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曹红,马恩龙,王敏伟,何仲贵

    目的考察地高辛口服液对动物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离体乳头肌法及在位心脏实验测定药物对乳头肌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地高辛口服液使豚鼠离体乳头肌收缩振幅增加 5 0 %时的用药浓度为 8 91 3mmol/L ;地高辛口服液静脉给药 ,对戊巴比妥钠诱发家兔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脏收缩幅度下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经口给药 0 5~ 2 0mg/kg,对麻醉家兔的心肌收缩有增强作用。结论地高辛口服液对豚鼠离体乳头肌及在位兔心均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2002年0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细胞色素C在小鼠肝损伤及缺氧模型中的作用

    陈安树,王敏伟,徐俊玖,甘乐凌

    目的考虑研究细胞色素C对小鼠肝损伤及缺氧模型的作用。方法以CCl4 诱发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以及常压耐缺氧实验、氰化钾化学性缺氧实验、小鼠断头张口喘息时间、尾静脉注射空气引起心脑缺氧实验 4种耐缺氧实验模型研究细胞色素C的作用。结果细胞色素C在上述各模型中均无显著的药理学作用。结论细胞色素C对小鼠的肝损伤及缺氧模型无保护作用。

    2002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愈伤灵膏对烫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甘乐凌,夏明钰,魏秀丽,王敏伟

    目的对民间秘方愈伤灵膏的烧烫伤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大鼠烫伤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小鼠烫伤部位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愈伤灵膏可明显促进烫伤大鼠脱痂、缩短愈合时间 ,并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降低小鼠烫伤部位的组织含水量。结论愈伤灵膏对烫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烫伤初期减少渗出有关。

    2002年01期 50-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吲哚拉新搽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高宁星,王国清,赵兵,张乔,贾艳姝,刘玉兰

    目的研究吲哚拉新搽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镇痛作用试验采用小白鼠扭体法及大白鼠光辐射热甩尾法 ;抗炎作用试验采用鼠耳肿胀法和大白鼠足爪肿胀法。结果吲哚拉新搽剂( 1 5 %)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数及光幅射大白鼠尾的镇痛作用均优于同体积市售吲哚美辛搽剂 ( 1 0 %) ;对卡拉胶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与吲哚美辛搽剂相似 ,对二甲苯致小白鼠耳肿胀的抗炎作用与吲哚美辛搽剂相当。结论吲哚拉新搽剂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

    2002年01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参附汤戒毒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郑有顺,文磊,余林中,谢玲,莫志贤,王彩云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加味参附汤 (MSFD)的戒毒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连续剂量递增腹腔注射吗啡造成吗啡依赖小鼠及大鼠模型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MSFD后观察上述模型动物在戒断后第 2d、第 6d由纳洛酮引起的催促戒断反应 ,测定吗啡依赖小鼠在戒断后第 6d的免疫功能指标及吗啡依赖大鼠在戒断后第 2d、第 6d下丘脑内NA、5 HT、DA的含量、戒断后第 6d下丘脑内 β 内啡肽 ( β End)、亮氨酸脑啡肽 (Leu Enk)和强啡肽 (Dyn)的含量及下丘脑弓状核中阿黑皮素原 (POMC)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MSFD能明显抑制吗啡依赖小鼠及大鼠戒断后第 2d、第 6d的催促戒断反应 ,MSFD联合丁丙诺啡治疗疗效增强。戒断后第 6d ,吗啡依赖小鼠出现脾脏和胸腺萎缩 ,巨噬细胞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对PHA的增殖反应、脾T淋巴细胞CD+ 4百分率及CD+ 4/CD+ 8比值下降 ,MSFD能不同程度地减轻上述改变 ,丁丙诺啡治疗作用不显著。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第 2d、第 6d下丘脑内NA、5 HT含量增多 ,DA含量减少 ,戒断后第 6d下丘脑内β End、Leu Enk含量及弓状核内POMCmRNA表达减少 ,下丘脑内Dyn含量增多 ;MSFD能促进上述改变趋向正常 ,但对Dyn含量无显著影响 ;MSFD联合丁丙诺啡治疗 ,能减少丁丙诺啡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内阿片肽的影响 ,加速?

    2002年01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李野,杨悦,王君珺

    目的分析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性质。方法运用市场结构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医药市场就总体而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少数产品存在寡头垄断市场。结论随着我国加入WTO ,某些药品的寡头垄断因素将进一步降低。医药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挑战 ,医药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新经济条件下 ,即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

    2002年01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淋巴靶向制剂——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沓仁芝,陈济民,姚崇舜

    目的介绍新型淋巴靶向制剂———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的文献 ,对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体内外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 ,普通市售活性炭仅用作脱色、吸附热原与除味等。以微粒球磨机为粉碎器械 ,可加工制备粒径达1 0 0nm左右的纳米炭微粒 ,具有优越的淋巴趋向性。结论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在临床治疗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2002年0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白芍的化学研究进展

    张晓燕,李铣

    目的对白芍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按照化学结构类型 ,分别以单萜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挥发油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对白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结果与结论白芍具有多种化学成分 ,如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等 ,本文为白芍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2002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6 ] |[阅读次数:5 ]
  • 脑中抗坏血酸的功能及神经递质对其的调节

    黄梅,吴春福

    目的综述抗环血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神经递质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 ,按功能和调节作用分类汇总。结果研究成果表明 ,抗环血酸在中枢不仅表现为抗氧化作用 ,还对神经递质、酶类及神经肽等物质起到调节作用 ,并且共浓度、释放以及功能受到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结论抗环血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复发杂而重要 ,并受到多种节作用

    2002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