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俐文;王东凯;王晶;常笛;刘显钢;艾丽;
目的筛选硫酸多黏菌素E脂质体2种制备方法的最优处方,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方法薄膜分散-超声法、逆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HPLC测定硫酸多黏菌素E脂质体包封率,正交设计法优化脂质体处方。结果制得的脂质体形状均匀、粒径适宜,包封率较高。结论逆相蒸发法较薄膜分散-超声法更适合于硫酸多黏菌素E脂质体的制备。
2007年12期 No.143 727-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静文;邓英杰;任雁;孙凯;李宝齐;
目的考察2种全反式维甲酸(ATRA)脂质体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分别采用不饱和豆磷脂(SPC),以及SPC与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PEG-PE)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物为膜材,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全反式维甲酸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静脉注射后采用HPLC法测定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的AUC分别是以游离药物给药组的2.58倍和5.00倍,t1/2分别由2.66 h延长至3.74 h和6.39 h,脂质体在肝中分布显著增加。结论2种ATRA脂质体能够延缓药物释放,增强药物靶向性。
2007年12期 No.143 73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黎玲;王东凯;李林穗;贾军;常笛;艾丽;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多烯紫杉醇亚微乳;对其理化性质和溶血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多烯紫杉醇亚微乳。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制备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考察亚微乳的粒径和ζ-电位以及制剂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判断其有无溶血发生。结果亚微乳粒度分布均匀,药物含量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试管溶血试验阴性。结论多烯紫杉醇制备成静脉注射亚微乳后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稳定性。
2007年12期 No.143 73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岩;陈大为;胡海洋;冯彩霞;杨凯亮;
目的制备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IBU-PACA-NP)。方法采用乙醚界面缩聚法制备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处方及工艺条件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按优化处方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6 nm,包封率为96.60%,载药量为17.83%,Zeta电位为-20.2 mV。结论乙醚界面缩聚法制备的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符合要求,可用于口服或注射给药。
2007年12期 No.143 740-743+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邱莉;姜志虎;刘红霞;陈丽霞;曲戈霞;邱峰;
目的研究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Mast.)Makino)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回收乙醇,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通过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共分离得到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4′-O-β-D-葡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葡萄糖苷(3),槲皮素-7,3-二-O-β-D-葡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3′-二-O-β-D-葡葡萄糖苷(5)。结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3′-二-O-β-D-葡萄糖苷(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7年12期 No.143 744-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高桂花;邓湘昱;刘娟;李发美;
目的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干燥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大青叶乙醇提取物经氯仿萃取后的水层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和聚酰胺柱层析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化学性质和质谱、波谱(1H-NMR、13C-NMR、HMBC)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大青叶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碳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金雀花素(iso-scoparin,1)、异金雀花素-3″-O-吡喃葡萄糖苷(isoscoparin-3″-O-glucopyranoside,2)、异牡荆素(isovi-texin,3)和异牡荆-素3″-O-吡喃葡萄糖苷(isovitexin-3″-O-glucopyranoside,4)。结论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菘蓝中分离得到。
2007年12期 No.143 748-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姚佳琪;孟娜;宋少江;丁怀伟;
目的分离、鉴定马齿苋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及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提取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对香豆酸(E-p-coumatic acid,1)、金莲花碱(trollisine,2)、木栓酮(friedelin,3)、4α-甲基-3β-羟基-木栓烷(4α-methyl-3β-hydroxylfriedelan,4)、羽扇豆醇(lupeol,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芹菜素(apigenin,8)、山奈酚(kaempferol,9)。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7年12期 No.143 751-753+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司丹丹;李清;陈晓辉;康莉;冯毅;毕开顺;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升麻中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13.00∶87.00∶0.05),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的质量浓度分别在2.66~26.60 mg.L-1(r=0.999 5)、6~60 mg.L-1(r=0.999 3)和20.6~206.0 mg.L-1(r=0.999 3)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6),方法回收率(n=9)分别为99.8%、98.2%和101.0%。结论RP-HPLC法可用于升麻中3种有机酸含量的同时测定。
2007年12期 No.143 75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曼;刘惠平;梁茂新;熊志立;李发美;
目的建立骨疏丹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其成分与促成骨样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确定活性成分并推荐质量控制指标。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流动相为20 mmoL.L-1NaH2PO4溶液和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0 nm。对用撤药法拆方所得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和促成骨样细胞的增殖活性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将活性数据分别与各指纹峰峰面积及组方药味相关联。结果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有关规定。从指纹图谱中得到了18个主要色谱峰,其中9个色谱峰与活性相关,选择淫羊藿苷、柚皮苷作为质量控制指标。配伍关系研究结果与中医组方原则一致。结论骨疏丹指纹图谱可为骨疏丹的质量控制和活性及配伍关系研究提供了依据。
2007年12期 No.143 758-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温慧敏;霍艳霜;张园园;王瑾;董婷霞;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20个不同产地中药材莪术中Fe、Mn、Cr、Cu、Zn、Ba、Co、Ni、As、Hg、Pb、Cd等12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以Ge、In和Bi作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采用ICP-SMS同时测定上述12种元素。结果对于所测元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8 6,方法准确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7.7%。结论ICP-MS法可用于质量控制,并为不同产地的莪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提供了方法。
2007年12期 No.143 76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维维;余红芳;佟立今;董焱;刘建宇;刘晓秋;
目的考察蒲黄与草蒲黄之间的质量差异。方法从药材性状、显微鉴别、总灰分检查、醇浸出物测定和含量测定等方面,比较蒲黄与草蒲黄之间的质量差异。结果蒲黄与草蒲黄之间的质量差异较大。结论蒲黄的质量明显优于草蒲黄,商品蒲黄需要综合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2007年12期 No.143 768-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